03

戈壁矿山的“毫米之战” 2025年07月11日 

■ 本报通讯员 邓建东 李 江

“哐当——”扳手拧动丝杠的金属碰撞声格外清脆,维修班长李冬冬正演示“新家伙”的使用方法。只见他将支撑架套上丝杠,把组合好的部件往托绳轮上一放,扳手转了三圈,卡死的旧轴承就“乖乖”滑了出来。周围老员工们纷纷感叹:“上次咱们可拆了3个小时,这太不可思议了!”

这让员工们啧啧称奇的“拆卸神器”,诞生于一次棘手的设备抢修。7月3日正午,井口温度计指针越过42摄氏度。新疆能源昌吉矿业分公司维修班长李冬冬抹了把额头的汗珠,盯着托绳轮轴承上那颗锈死的滚珠犯了难。三个工友轮番上阵,榔头敲击的闷响在巷道回荡,轴承却像生了根似的纹丝不动。这是本月第三次因轴承拆除耗时过长导致架空乘人装置停运,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滴进领口,李冬冬攥着扳手的手背青筋凸起——这颗直径80毫米的轴承,卡住的不仅是设备,更是整个维修班的效率。

“李师傅,试试这个!”年轻技术员吴浩抱着个铁家伙挤进逼仄的维修硐室。这个由废旧钻杆、螺母焊接而成的装置乍看像根放大的螺丝钉,顶端却巧妙设计着可调节卡口。当丝杠精准嵌入轴承内圈的瞬间,李冬冬眼睛亮了:以往需要榔头、撬棍、千斤顶轮番上阵的拆除作业,此刻竟化作扳手匀速旋转的机械韵律。30分钟后,那颗顽固的轴承伴随着清脆的“咔嗒”声脱落,硐室里爆发出欢呼——比传统方法节省了整整150分钟。

这个被工友们戏称为“轴承拆卸神器”的发明,源于三个月前的一次“头脑风暴”。当时,维修班刚完成托绳轮修复任务,看着报废轴承堆积如山,李冬冬算了笔账:单个轴承采购价180元,全年更换量超400个,仅此一项就达7.2万元。

年轻技术员吴浩提出:“能不能像拧螺丝一样,把轴承‘顶’出来?”这个看似简单的想法,点燃了团队的创新热情。维修班与吴浩从废旧材料堆里翻出钻杆、螺母,借鉴千斤顶原理,利用报废液压支架立柱加工丝杠,将废旧锚杆改造成支撑套管,并借鉴矿车连接环设计优化闭锁装置。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一款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轴承拆卸神器”应运而生:丝杠螺距精确到0.5毫米,闭锁装置采用矿车连接环保险设计,连弹簧都是用报废的U型卡重新淬火制成。谁也没想到,这个成本不到200元的工具,能让轴承拆除效率飙升83%。尤其是闭锁装置的设计,让机电副队长操雷连连点赞:“过去用锤子砸轴承,我总要扯着嗓子喊‘注意安全’,如今只需检查螺帽是否拧紧,就能放心看着轴承被平稳取出,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

新工具在矿区投入使用后,效果立竿见影。维修班统计数据显示:轴承拆除时间从原来的180分钟缩短至30分钟,效率提升83%;劳动强度降低70%,作业人员从3人减少到2人。更关键的是,轴承损伤率从40%降至1%,每年可修复利用托绳轮100余套,节约材料费约15万元。机电管理部主任申少龙指着检修日志说:“以前换轴承得停设备两小时,现在半小时搞定,运输系统每年能多安全运行300多个小时。”

这个“轴承拆卸神器”将很快升级到3.0版本,新增了扭矩显示功能,操作手册还被翻译成维汉双语。更令人振奋的是,其设计理念被推广到减速机、电机等设备维修中,全年降低维修成本80万元。

李冬冬常说:“创新不只在实验室,还在沾满油污的手套里。”如今,这款拆卸神器已成为昌吉矿业分公司创新成果的标杆,见证着基层员工在提质增效道路上的智慧与担当。他们将继续技术攻关,以更多“小发明”撬动“大效益”,让每个金点子都能落地生根,为矿山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从7月3日那个焦灼的正午开始,昌吉矿业分公司的维修现场,一场由基层员工掀起的降本增效革新,正悄然改变着这座戈壁矿山的生产节奏。那些藏在丝杠螺距里的0.5毫米精度,那些融在废旧材料中的巧思,都在印证一个朴素的道理:在生产一线的火热实践里,创新总能找到最坚实的土壤,结出最务实的果实。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