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一百立方米”背后的降本密码 2025年07月11日 

■ 本报通讯员 王 明 王 敏

“干得不错啊,这次4号发电机充氢操作只用了290立方米氢气,比以往少用100立方米,节约了650千瓦时电!”7月3日一大早,河北公司衡丰电厂电气专业电机班班长何建良兴奋地说道。

“真没想到,优化后的氢置换操作方案效果这么明显!”班组成员纷纷向忙碌一夜的充氢人员竖起大拇指。

氢气消耗量居高不下是氢置换作业的老难题,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增加生产成本,大量排空的氢气聚集还存在氢爆风险。为破解这一问题,该厂生产部门牵头,组织运行班组与检修电机班组成技术攻坚小组,开展深度研讨。

“氢置换前,密封油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机内二氧化碳压力不宜过高,否则会增加氢置换用气量!”“排二氧化碳时,要控制排放流量,避免机内压力剧烈波动,防止二氧化碳‘裹挟’氢气排向大气。”“每次充完氢气后,静置时间要充足,确保氢气和二氧化碳充分分层。”“充氢时控制好流量,让氢气柔和进入机内,避免与二氧化碳过度混合,这样能减少充氢后的静置时间!”攻坚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提出诸多建设性建议。

结合以往氢置换经验,小组总结各方建议,最终制定《4号机氢置换标准化操作方案》,明确“缓慢充氢、分次排污”的核心操作规范。通过控制充氢速率、延长静置时间、增加排污次数等优化措施,将操作因素导致的氢气意外排空风险降至最低。

此次氢置换作业,电机班成员斗志昂扬。“卢辰,你担任组长,带领银月、李昊、孙正完成这次氢置换工作。”班长何建良将任务交给四位年轻人。

说干就干,布置作业现场、准备铜制工具、办理工作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卢辰开始分配任务:“银月负责联系相关人员,时刻关注密封油压力,杜绝大轴处泄漏风险。”“李昊、孙正分别负责搬运二氧化碳重瓶和空瓶,做好防磕碰安全措施。”

“二氧化碳作为氢置换的中间介质,必须严格保证充氢前机内二氧化碳浓度在90%以上。”充二氧化碳、静置、排污……重复操作4次后,经运行人员检测,机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94%,符合要求。

“打开补氢门,将补氢流量控制在每分钟0.5立方米。”“盯紧氢压表,压力控制在0.01至0.03兆帕之间!”卢辰一边叮嘱,一边操作二氧化碳排污门。三个小时后,氢气用量接近100立方米,几人随即关闭补氢门、二氧化碳排污门及各排死角门,并联系化学人员取样检测。

“目前机内氢气纯度为94%,接下来继续充五分钟,静置五分钟,再打开各排死角门及二氧化碳排污门,小流量排污。”卢辰将阀门操作任务分配给众人。近一个小时后,再次取样检测,氢气纯度达到98%,符合标准。

“此次氢置换用气量290立方米,比以往减少100立方米。”运行人员的话让大家精神一振,疲惫的脸上露出喜悦。通过优化操作流程,发电机氢置换作业的氢气用量降至历史最低,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

100立方米氢气的节省,背后是650千瓦时电的精打细算,是电力人对“度电必争”理念最生动的诠释。在衡丰电厂的轰鸣声中,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它藏在每一次阀门的精准调控里,写在每一页优化后的操作手册上,更刻在电力人守护万家灯火时,那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与对责任的永恒坚守。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