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晨光里的“标尺” 2025年07月11日 

■ 本报通讯员 袁 帅

7月4日清晨5时50分,天还没亮透,大渡河库坝中心监测二班的设备间里已经忙碌起来。

“袁帅、杨亦凡,再清点设备!水准仪、铟钢尺、交通背心、对讲机,一件都不能少!”班长余鹄耐心叮嘱道。组员们应声而动,动作麻利,眼神专注,迅速清点、调试着测量仪器。仪器箱开合的轻响、人员来回的脚步声,成了这清晨序曲里独特的音符。

清点完设备、交代好作业事项,天边刚泛起一丝灰白,远处的山峦露出模糊轮廓,空气里满是山野特有的湿润与草木香。测量小组带上设备,有序坐上通往大坝的车。

“今天的目标,跟太阳赛跑,赶在它全出来前,把瀑布沟水电站坝顶的水准测量拿下!”余鹄拿着设备,边下车边强调。谁都知道,烈日是大坝安全监测的头号“敌人”——强光烤得人难受不说,还会让空气乱晃、仪器热胀冷缩,把精准的读数搅得不准,影响对大坝运行状况的判断。要想数据真实可靠,就得抢在清晨这个温度稳、光线干扰小的“黄金窗口期”把外业测量做完。

坝顶视野开阔,微风习习。监测二班在大坝安全地带做好安全风险预控后,开始各司其职。司尺员迅速就位,稳稳地扶住铟钢尺立在水准点上;司镜员熟练地操作仪器,迅速架设好水准仪,眼睛紧贴目镜,屏住气盯着十字丝和铟钢尺上的小刻度。

“下一个点!”一个测站测完,没有丝毫停歇,作业人员扛起仪器、拎着尺垫就往下个观测点赶。脚步声、仪器支架的轻碰声、简短的指令声,在安静的坝顶混在一起。虽有晨风吹着,额头上、后背上依然冒出了汗。

时间一点点过去,东边的灰白慢慢染上橙红、金黄。太阳像个憋足劲的火球,眼看就要跳出地平线,把光和热全洒下来,也催得测量小组加快了脚步。

“快,还剩最后三个点!”余鹄的声音带着沙哑,却让所有人的动作更快了。

等最后一站测完,测量人员直起发酸的腰,长长舒了口气。顾不上休息,迅速核对测量数据,确认无误。此时,第一缕阳光恰好掠过坝顶的观测塔,将众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收队!”余鹄一声令下,组员们开始清点、整理设备,挨个摆进车厢。在完成全部工作后,大家带着些许疲惫和困意踏上归途,汗水早已浸湿了工装。

“回去抓紧处理、上传数据,今天必须弄完。”车停稳,余鹄边下车边安排后续工作。对库坝监测职工们而言,外业测量完了,一天的忙碌才算刚开始,内业分析整理同样不能马虎,每个精确的读数、每次及时的监测,都是守住大坝安全、让电站稳定运行的基础。

这群追着晨光的监测员,早已成了大坝最坚实的“标尺”。那些清晨的脚步、汗湿的工装、反复核对的数据,看似平凡,却实实在在地为大坝的安全运行,筑牢了一道看不见的防线。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