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卢常佳 庄婉喆
7月8日至9日,盛夏的江苏高邮,一场关于绿色未来的角逐悄然上演。在2025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路演赛现场,近40家氢能领域专精特新企业轮番登台展示创新实力。
共识成势
氢能全速驶入黄金发展期
路演厅内灯光如炬,高邮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志明阔步登台。他的声音穿透会场:“高邮市委、市政府已把氢能产业作为未来重点打造的产业之一,把卡位氢能产业新赛道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共识之火,已在全国点燃。中国氢能联盟副秘书长、同济大学教授、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天才教授以其专业视角强化这一时代方向:“氢能作为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构建绿色循环经济、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已成共识。”他细数国家坚实步履——从《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顶层设计的落地,到《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总结的政策与创新成果,再到6月份国家能源局组织启动的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无不昭示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迈向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技术“亮剑”
新成果新突破“激战”落地前沿
计时器启动,真正的角逐开始。两天内,近40家企业代表轮番登台,在聚光灯下展现各自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推进上的突破:电解槽领域,企业通过研发高压技术、优化催化剂,集成创新结构及综合方案实现降本增效,部分方案成本降幅达40%甚至更多。燃料电池领域,企业直指核心部件国产化与平价化目标,“单片薄”“易制造”“质量轻”“寿命长”“比功率高”“成本低廉”等成为追求目标。储运环节,从固态储氢系统优化、氢液化技术探索,到液氢储运与电驱结合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尝试,企业求索更安全高效、更具经济性的方案。材料与基础部件的原始创新备受关注,多种电解水制氢隔膜、电池隔膜、电池片,以及压缩机、催化剂等关键材料,为产业生态稳固奠定基础。此外,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覆盖游船、无人机、两轮车、家用氢电储能系统、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
评委席上,中国氢能联盟副秘书长马天才不时颔首,认真评估着每一家企业的创新成果。赛后他感慨道:“每年大赛最动人处,就是总有新技术、新产品、小而精的企业涌现而出。”这位同济大学的教授带着学者特有的审慎,却掩不住欣喜:“中国氢能产业链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自我完善,更关键的是,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一年强过一年。”
谈到本届赛事亮点,马天才眼中亮起光芒:“其一,关键材料领域,国产替代正加速推进;其二,液氢技术成为新焦点。”他介绍说,“大量企业不约而同地以氢能规模化、产业化为目标,全力突破氢液化这一关键技术‘瓶颈’,这是今年路演最鲜明的不同。”
资本叩问
直击产业化落地商业“关卡”
当技术展示环节的聚光灯稍暗,路演进入问答环节,空气骤然紧绷,上海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高升等评委嘉宾的问题精准切入项目核心:
“知识产权壁垒如何构筑?如何防止技术被快速复制?”
“首单客户是谁?验证了哪些市场痛点?”
“成本下降30%的路径图?分几步走?时间表?”
“产品最长稳定运行多长时间?有无第三方验证报告和真实客户反馈?”
……
这并非“泼冷水”,而是资本方在产业化的关键节点上,对技术商业价值落地的深度把脉。“这次看到了不少技术上有亮点的项目,但这些项目也普遍存在着对市场痛点的把握还不够精准的问题。”在赛后的交流中,高升的一席话,道出了许多投资人的共同关切。他直言,技术的独特性固然重要,但“实验室里的突破”与“市场上的商品”之间,横亘着巨大的鸿沟。
“市场需要的,最终是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产品和商品。”高升强调,优秀的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将前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完全、彻底地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考验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对市场的理解深度和敏锐度。
蓄势待发
氢能产业化征程再启
当最后一位路演者的计时器归零,大赛前10名名单正式公布。持续一天半的高强度路演“鏖战”正式落幕。
选手们脸上洋溢着释然与兴奋交织的笑容。对他们而言,评委的犀利质询、投资人的专业考问,正是淬炼真金的宝贵过程,是优化技术方案、开启资本合作的绝佳契机。
碳能科技企业代表李向军深受启发,“评委关于专利布局前瞻性的点评,对我们至关重要。”他明确表示,后续将“加大产品的研发迭代,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制氢核心材料综合解决方案”。诺维纳企业代表范小江同样感触颇深,“我们未来将深入研究规模化制氢、电氢及氢电协同、多槽耦合等先进控制技术。”
路演虽已阶段性落幕,但氢能产业化的壮阔征程正伴随着各方的热忱与笃定全速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