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明坤
在黑龙江广袤的雪原与密林间,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黑龙江公司白山风电场,高耸的风机如同钢铁卫士,将自然馈赠的风能转化为照亮万家的清洁能源。而我,作为驻守现场的新闻工作者,也在这里以笔为犁、以镜头为锄,在新闻写作的沃土上深耕不辍。这段扎根基层的经历,不仅让我见证了清洁能源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在文字与光影的交织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新闻初心与成长故事。
初入“战场” 在迷茫中寻找方向
初到白山风电场时,我对新闻工作充满憧憬,却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轰鸣的风机、复杂的设备和忙碌的一线员工,我不知该从何处寻找新闻线索。第一次撰写关于风机检修的报道,生硬的技术术语与流水账式的叙述,让文章显得苍白无力。但风电场同事们的热情鼓励,成为我坚持下去的动力。他们常说:“咱们的工作看似平凡,背后却藏着许多感人故事。”于是,我开始主动融入风电场生活,运维班长程刚曾对我说:“新闻不在远方,就在脚下。”他带着我爬上百米高的风机塔筒,在狭窄的检修通道中,我看到检修人员如何在高空克服恐惧,细致检查每一个零部件;跟随巡检人员穿越齐膝深的积雪,见证他们如何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中,用冻僵的双手记录设备数据。这些鲜活的场景让我意识到,基层新闻的生命力,就藏在一线员工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中。
扎根一线 在细节中捕捉新闻
随着对风电场工作的深入了解,我逐渐摸索出基层新闻写作的“密码”——用细节打动人心,用故事传递力量。一个暴雪突至的深夜,集控室突然响起警报,2号风机因覆冰导致功率骤降。我跟随抢修队伍奔赴现场,车灯刺破黑暗,狂风裹挟着雪粒拍打在车窗上。当抢修人员顶着风雪,艰难地爬上风机进行除冰作业时,班长老程被寒风吹裂的嘴唇、安全员反复确认安全绳的专注眼神,这些瞬间都成为我笔下最生动的素材。
我开始尝试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微观视角”。在报道一线风场时,没有单纯罗列技术参数,而是聚焦青年技术员小赵修旧利废过程:他如何在三个月里反复测试程序,如何因数据偏差而焦虑失眠,又如何在成功时与团队相拥而泣。稿件刊发后,不仅收获了集团内外的关注,更激励了许多基层员工投身技术创新。
破茧成蝶 在挑战中实现蜕变
新闻工作不仅需要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直面挑战的勇气。2022年冬天,我接到了全程报道一次风机检修的重任。时间紧、任务重,我白天在检修现场拍摄采访,晚上熬夜撰写稿件,反复核对技术数据与政策表述。连续一周高强度的工作,让我几近崩溃,但每当看到同事们为了风电机组全力以赴的身影,我便告诉自己:“坚守,这是我的责任。”最终,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了风电检修人斗严寒、战风雪的风采。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逐渐掌握了新闻写作的节奏与技巧。学会用“场景描写”代替平铺直叙:晨光中风机叶片划破薄雾的剪影、深夜集控室里跳动的数据、检修归来时工鞋上凝结的冰碴……这些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也学会用“数据说话”增强说服力:风机年发电量提升比例、设备故障率下降数据、节能减排成效等,让新闻更具权威性。
初心如磐 在坚守中追寻价值
三年的基层新闻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份职业的意义。记得一位退休老员工看到我撰写的《刘师傅的小夜曲》后,特意打来电话:“文章里写的,就是我们这些年的日子,谢谢你把我们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那一刻,我热泪盈眶——原来,我的文字可以成为连接基层与外界的桥梁,让平凡岗位上的奋斗者被看见、被铭记。
如今,白山风电场的风机仍在雪域之巅迎风起舞,而我的新闻写作之路仍在继续。未来,我将以更敏锐的洞察力、更饱满的热情,记录国家能源集团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实践,讲述龙源电力人攻坚克难的奋斗故事,让基层新闻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龙源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