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井林
踏上前往韶山冲的旅程,心中满是崇敬与期待。这片浸润着革命精神的圣地,承载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处红色教育资源都如同一把钥匙,开启通往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大门,让人在行走与感悟间,触摸到信仰的温度。
走进毛泽东故居,那座古朴的土木建筑静静地伫立在眼前。屋内的陈设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简单而质朴。少年毛泽东在这里生活、学习,从这里走出韶山冲,踏上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堂屋、卧室、农具室,每一个角落都留存着他成长的痕迹。遥想1910年那个星光灿烂的深夜,16岁的毛泽东深思熟虑后,挥毫给父亲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便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迈向更广阔的天地,这首诗满是少年壮志,也开启了他改天换地的救国救民道路。
来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犹如翻开了一部厚重的长卷。馆内丰富的文物、珍贵的照片和翔实的史料,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毛泽东光辉伟大的一生。从青年时期追求真理、上下求索,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到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懈努力。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毛泽东铜像广场庄严肃穆,铜像前,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敬献花篮,鞠躬致意。站在广场上,遥望四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正是无数革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铜像广场成为了人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与英烈对话,与先辈共鸣。
韶山烈士陵园,是一座镌刻着英雄史诗的丰碑。走进陵园,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泪飞泉、烈士塔、六亲台……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对革命前辈的深切缅怀。毛泽东一家六位亲人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还有那140多位韶山籍烈士,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
滴水洞则宛如一颗隐藏在群山之中的明珠,静谧而神秘。一号楼内,保留着毛泽东当年居住时的场景,时间在这里凝固。当年,毛泽东在这片宁静的天地中,思考国家的未来,规划发展的蓝图。在这里,他对韶山的农业生产、群众生活等问题做了详细调查研究,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首诗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韶山乃至中国革命历程的生动回顾。
从毛泽东故居到纪念馆,从铜像广场到烈士陵园,再到滴水洞,每一处红色景观都给我带来了震撼与感动。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都在传递着坚定的信念与力量。离开韶山时,夕阳为这片大地镀上一层金色。我带回的不只是照片和纪念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思考。今天的我们如何传承这种精神?或许就从平凡的生活开始,尽职工作、关爱他人、坚守理想。红色精神不只在纪念馆里,更在每个人的行动中,因为历史从未走远,信仰永远鲜活。
(作者单位:平庄煤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