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雄关漫道真如铁 2025年07月14日 

■ 徐建莉

七月,骄阳似火,空气中弥漫着炽热的气息。我怀着崇敬与期待,踏上了遵义这片被誉为“伟大的转折之地”的神圣土地,开启了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时空之旅。

抵达遵义的第一站,我来到了红军山。红军山原名小龙山,如今作为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承载着无数红军烈士的英魂,被人们尊称为“红军山”。

站在山脚下仰望,三百一十六级黑色石阶之上,青松翠柏之间,是一座熠熠生辉的百年灯塔,是一座硝烟、热血、生命与信仰铸成的丰碑。

英烈墙上,密密麻麻镌刻着两万多个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看着这些名字旁标注的年龄,13岁、18岁、21岁……他们如此年轻,本应拥有美好的青春时光,却为了革命事业,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段烽火岁月。我带着满满的敬意,轻轻触摸着墙上的名字,指尖传来的温度,仿佛是他们流淌的热血,也是我们传承的精神血脉。我凝视着这些名字,仿佛能看到曾经的他们,目光中透着坚决与微笑,仿佛在诉说着:这条路走得无怨无悔,如今这山河,值得我们付出美好的青春与热血。

离开红军山,我前往娄山关。1935年2月25日,红军攻破娄山关,毛泽东同志挥笔写下名篇《忆秦娥·娄山关》。如今,站在大娄山顶的西风台上,山风猎猎,似乎还能听见当年长空雁叫、马蹄声急的声响。当年,一代伟人在凯歌声中,发出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感慨。身后,一路的坎坷艰辛都化作了胜利的基石;前方,尽管山高路远,但不灭的信仰始终鼓舞着大军奋勇向前。“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云山苍茫中那鲜红的夕阳,宛如一面在战火中永不倒下的旗帜,又似群山中回荡的英雄豪气。

最后,我来到了苟坝。1935年3月10日苟坝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无一人支持。深夜,毛泽东同志提着马灯,步行找到周恩来同志,最终说服大家,撤销作战命令,又一次挽救了中国革命。

重走毛泽东同志走过的小道,如今这里黑暗尽去,阳光灿烂。远处青山连绵起伏,身边田野生机勃勃,小溪流水潺潺。岁月悠悠,山河早已发生巨变,英烈们曾经为之奋斗的盛世已如所愿,鲜花明媚,碧草如茵,人民幸福安康。

遵义之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是一次对革命精神的深刻感悟。在这里,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情怀。我将带着这份感动与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山东聊城公司)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