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新疆能源准东露天煤矿在市场波动中“强身健体”,40项刚性成本指标推动降本超2800万元—— 扎牢“钱袋子” 育壮“增效苗” 2025年07月16日 

■ 本报通讯员 王 瑞

当前,煤炭行业正面临煤炭价格下行、煤电结构调整阵痛及进口煤冲击加剧的多重挑战,处于深度调整期。新疆能源准东露天煤矿精准施策,以降本增效为核心,通过全链条成本管控、智能化技术赋能、管理效能提升等综合施策,成功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今年上半年,该矿实现降本2815万元,交出逆势增长的亮眼答卷。

全员联动聚合力

成本管控全覆盖

“矿党委要求,构成完全成本的40项内容必须在现有基础上硬性下降5%以上,不讲理由、不打折扣;各部门制定的40项降本增效措施需进一步细化优化,提高标准和压降增幅。”该矿党委书记吴亮在年初生产经营会议上强调。

今年以来,该矿秉持“一切成本皆可控”理念,围绕全年重点任务目标精心谋划,制定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要素管控、全过程监督机制,营造出全员挖潜创新、齐心抓效益的良好氛围。

为将全员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降本增效部署上,该矿从成本控制、能耗管理、质量标准等方面细化考核,把40项刚性成本指标分解至部门、班组、岗位,倒逼全员精打细算,强化成本责任意识。同时建立“一部门一图一清单”动态监控机制,每月在例会上通报督办进度,并与薪酬刚性挂钩,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在“降”的基础上,该矿更注重“增”的突破。通过开展降本增效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员工从岗位出发提出创新举措,引导干部职工算好“经济账”、打好降耗“小算盘”。

此外,该矿坚持“宣传也是生产力”,借助内部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开展“精益管理、降本增效”专题宣传,推广优秀做法、创新举措、典型经验及进展成效,为降本增效工作开展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上半年,该矿实现降本约2815万元,完成全年指标的36.4%。其中,通过合理提报采购计划核减40项,核减金额23.2万元;修复反光杆、车辆轮胎、路灯等设备价值69.9万元;回收复用创效29.8万元,为企业应对市场挑战提供有力保障。

技术创新谋突破

优化设计提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露天采矿中,剥离成本占总开采成本的30%~40%。该矿生产技术部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引领作用,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召开降本增效方案会议,党员围绕降本增效各抒己见,最终将重点锁定在剥离和排土场优化上。

冬季剥离施工受低温和设备效率下降影响,施工单价每立方米比常温高0.59元。该部门与外委剥离队伍沟通后,创造性提出在1—2月低温期暂停一标段施工,集中力量攻坚二标段关键工程区。这一调整使1—2月同比减少剥离土方864.3万立方米,节约成本510万元。为进一步降低一标段外排剥离运距高程,该党支部调整排土重心,加大南外排下部台阶排土量,同步推进西帮扩帮,优先实施内排,直接降低剥离运输费用218万元。

在剥离成本降低的同时,生产技术部副主任陈钢聚焦原煤运输成本问题。他查阅近三年东帮运输数据,发现从采场东帮运输原煤到破碎系统仍然存在运距长、成本高的问题。随后带领青年骨干实地勘察,提出在东帮底板+430—+405修建水平运输坡道,可缩短单程运距400米。团队用三维建模软件反复模拟卡车在不同坡度、转弯半径下的效率,联合采煤队多次勘测调整,解决了+405采煤工作面水平以下缓坡3处急弯拓宽问题,最终确定方案。

“5—6月生产原煤60.7万立方米,通过+405水平运输坡道,每立方米节省运输成本0.54元,累计节省32.9万元!”采煤队队长郑艳江激动地说。

通过优化剥离方案、调整排土重心、缩短运距、释放内排空间等举措,该矿不仅简化生产系统、减少设备人员资金投入,还缓解了生产空间不足的压力,进一步实现降耗增效。

自主维修挖潜力

修旧利废拓路径

“卡车交接班必须熄火,避免燃油浪费,同时要仔细检查设备,及时排除细小故障……”该矿采煤队队长郑艳江在交接班时叮嘱职工。

采装和运输是露天开采关键环节。该矿采煤队科学规划采剥布局,合理调配劳动组织,优化车铲配比,严控设备实动率,紧密衔接采掘、运输、卸料环节,避免大型设备闲置浪费油耗,1—6月累计节省油耗2.6万元。

该矿工务队负责矿区道路养护、标识安设等工作。该队创新养护方式,通过指挥车提前巡路掌握路况,合理安排养护和抑尘任务,减少平地机及水车运行时间,1—6月节省燃油费2.96万元。针对道路养护车辆故障频发问题,工务队维修班党员骨干成立以副队长苏培雷为组长的维修攻坚突击小组。拥有10多年工作经验的苏培雷深知养护车辆长期高负荷运转的“痛点”——平地机、水车、装载机等12台主力设备日均作业超10小时,液压系统渗漏、传动部件磨损等问题常见,外委维修不仅耗时,单次费用高达数千元。

“能自己修的设备,绝不浪费钱!”苏培雷在首次小组会上坚定表态,随后将写满设备故障点、易损件型号的“攻坚清单”贴在维修班墙上。此后,突击小组开启“连轴转”模式,从早到晚坚守维修车间。今年上半年,突击小组累计排查设备隐患30余次,自主维修设备32台,外委维修频次同比下降70%,直接节约维修费用32.8万元。

该矿充分释放内部人才、技术、资源优势,鼓励职工自主检修和修旧利废,最大限度减少维修及设备配件支出。目前全矿修旧利废已节约费用97.1万元。

“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等市场好转’,而是‘在市场波动中强身健体’。”准东露天煤矿的实践,为传统能源企业应对挑战提供了“闯关样本”——唯有扎牢“降本”的根,才能育壮“增效”的苗;唯有在寒冬中练好“内功”,才能在市场回暖时跑得更快、更稳。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