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王锦依
东部海岸线上,一座座清洁煤电标杆机组拔地而起;温州西郊山谷里,关停23年的老厂以“储能电站+虚拟电厂”形式重焕新生;安吉龙口村,两台国内容量最大效益最优的9H级燃机紧锣密鼓建设中;浙西南青山间,遂昌一期95兆瓦光伏项目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茶……这些点缀在之江大地上的绿色实践,共同绘就浙江公司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图景。
近年来,浙江公司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老厂蝶变焕新,加快煤机提档升级,拓展新能源和综合能源“两翼齐飞”,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逐浪奔涌,交出一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的亮眼答卷。
煤机升级 向新向绿
6月24日,舟山三期集控室的显示屏上,5号机组的排放数据正实时跳动。烟尘、氮氧化物的排放数值清晰可见,而二氧化硫排放值一栏显示为0。“这得益于我们采用的海水脱硫技术,实现了真正的零污染排放。”当值单元长占德保说话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舟山电厂始建于1996年,一期建设125兆瓦和135兆瓦2台机组,二期建设300兆瓦和350兆瓦2台机组,其中4号机组是国内首台近零排放煤电机组。然而20余年过去,随着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及环保要求日益提升,现有机组逐渐难以满足岛内经济发展需求,一期机组关停,二期机组也失去竞争优势。“机组容量小、经济性差,严重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舟山电厂工程部主任张丁月坦言。
2020年9月,浙江公司锚定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推动舟山电厂扩建项目。对于舟山电厂而言,三期项目不仅是希望工程,更是“续命工程”。无数个日夜,建设者锚定目标,奋力拼搏。2024年10月22日,2台66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新机组供电煤耗每千瓦时259.03克,刷新同类型机组能效纪录。新机组的落地,不仅让舟山电厂实现从小机组到大机组的跨越式发展,更推动其朝着“火电+”综合能源绿色方向转型。“三期投产后,我们的供热能力从原先的每小时300吨提升至每小时700吨,供热辐射半径大幅提升,国能品牌的优质热源正惠及更多家庭与企业。”张丁月说道。
舟山市展茅工业园区内,丰宇海洋生物公司的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转。这家生产鱼油、固体海鲜饲料和液体化肥的企业,刚刚与舟山电厂签约。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过去依赖自备小锅炉,能耗高、成本高,采用电厂热源后,品质高、价格低,盈利能力更强了,今年又上了4条新的生产线。
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该园区用热量同比增长23.52%。舟山市定海区负责人评价道:“舟山既要发展经济,又要绿色低碳,舟山电厂作为国资央企就是我们的压舱石、及时雨。”
这样的绿色发展实践并非个例。90公里外的北仑电厂正奋力建设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清洁高效机组。2台机组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可增120亿千瓦时,高压供热能力可每小时增300吨。
浙江公司勇当煤电绿色转型排头兵,推动一台台优质高效燃煤发电机组在浙江落地,所属14台煤机全部具备对外供热能力,5台机组完成增容改造,累计增容22.5万千瓦。
蝶变焕新 以新唤“心”
初夏的温州西郊,群山如黛。沿着山路盘旋而上,青山环抱间,浙江公司温州梅屿储能电站宛如明珠镶嵌在翠谷之中。晨光下,近百个磷酸铁锂电池舱整齐排列,流动的电能让这片土地充满生机。
东屿电厂的前身是梅屿发电厂,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也曾为温州经济发展和民生用电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2007年,随着国家实施“上大压小、节能减排”政策,机组小、耗能高的老电厂最终关停。
“未来的路怎么走?这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更是员工生存的底线,当时大家都很迷茫。”东屿电厂综管部主任张亮回忆道。十几年时间,他和同事们辗转福建福安谭头水电、浙江宁波风电和瓯江水电等项目,从传统火电到新能源,从基建到运维,他们在探索中前行,期盼老厂能有新发展。
浙江公司敏锐把握能源转型机遇,聚焦“新型储能”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利用老厂旧址,建设“以集中式储能电站为主体的高可靠高灵活新型虚拟电厂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得知要建储能电站,大家都开心得睡不着。”很快,90余名职工带着满腔热忱重回故土。
重生的契机,让历经能源变革的国能浙江人比任何时候都充满奋斗的渴望。2024年6月,储能电站通过72小时试运行投入商业运营;2025年5月,虚拟电厂成功接入浙江电网系统。如今的东屿电厂累计提供绿电1.2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约3.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9.62万吨。
距离安吉余村仅30公里的安吉电厂施工现场,“‘两山’明珠,绿色典范”的红色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6月13日,随着一阵清脆的哨声划破长空,长12米、重438吨的燃机本体顺利就位。该厂综合管理部主任夏强满心欢喜:“未来我们两台9H级燃机年发电量可达70亿千瓦时,可以满足60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量。”作为梅溪电厂老职工,看到关停20年的电厂即将建成两台国内容量最大、效率最高的燃机,内心充满了幸福和自豪。
点绿成金 赋能共“富”
六月的浙南丘陵,成千上万块光伏板沿着山势蜿蜒铺展。晨雾氤氲间,茶农们的身影在光伏板阵列中若隐若现。这里是遂昌一期95兆瓦“茶光互补”项目的所在地。
曾经的丽水遂昌,青山既承载着希望,也是一道无形的围城。云雾笼罩的高山孕育出珍品茶叶,茶农世代以采茶为生,但依赖单一产业的困境,让这片土地始终难以突破发展瓶颈。如今,浙江公司的创新实践如春风化雨,让经济洼地焕发新生机。
“光伏板就像茶园的保护伞。”茶农唐旭金站在自家的茶垄旁,抬头指着光伏板解释道:“旱季能保湿遮阳,雨季又能促进排水,连病虫害都少了。”
对唐旭金来说,变化不仅在于茶叶。过去采茶季一过,他便闲下来。如今,除了照料茶园,他还当上安全员,参与项目的建设与运维。“现在是租金+薪金+现金,收入翻了好几番!”唐旭金笑着说道,眼角的皱纹里漾开喜悦。
据悉,该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逾300万元收入,并稳定提供350余个工作岗位,不仅带动本地就业与周边消费的繁荣,还拉动工程机械、组件安装、汽车运输等配套产业链的发展。
此外,浙江公司积极践行共同富裕发展理念,帮助引入多个制造业项目,浙江中科立仁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盖亚新能源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的落户,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活水。“茶光互补项目创造了多赢格局。”遂昌农光互补项目负责人林儒磊介绍时嘴角上扬,“我们既推动绿色能源生产,又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5年间,浙江公司累计完成200余个新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突破110万千瓦,共富足迹遍布开化、临高等地。
一方好山水,满目皆是绿。放眼之江大地,一座座绿色标杆机组拔地而起,新型储能电站等创新工程接连落地开花,光伏矩阵似繁星般点缀广袤大地,北仑、宁海等电厂多联供产业链持续拓展。5年来,浙江公司以“一体两翼三提升”发展战略谋篇布局,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职工幸福的绿色发展之路,为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国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