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的提出,不仅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更为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从理论到实践,“两山”理念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心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2005年8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面对这个小山村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两难”的困境,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两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绿水青山”代表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金山银山”则象征着经济发展成果,是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重要体现。二者相辅相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这一论断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发展与环保关系的固有认知局限,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发展的重要内涵,要统筹兼顾经济增长与生态质量提升,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协同共进,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篇章。
“两山”理念深刻剖析了生态与经济的内在关联,打破“二元对立”的传统发展观念,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重塑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新模式。优质生态环境经科学开发利用,可形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经济发展的财富,可反哺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与资源保护,提升经济增长保障生态发展的质量,达成“金山银山”涵养“绿水青山”的良性循环。
传统的生产力理论侧重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与开发,将自然单纯视为被改造的对象。在这种观念主导下,工业文明一路高歌猛进,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却也引发了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诸多危机,使人类发展陷入困境。“两山”理念打破了这一狭隘认知,将生态环境从传统生产力的作用对象转变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与根基。“绿水青山”所代表的良好生态系统,直接关乎生产要素的质量与效率,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优质的生态环境能够保障自然资源的持续供给,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为经济活动提供坚实支撑;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通过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举措,能够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拓展经济发展的生态空间,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