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这些能源设施不只是机器,更是无数人用信仰浇筑的“绿色勋章”,而党组织,正是串起这些勋章的红线。 信仰浇筑的“绿色勋章” 2025年07月16日 

■ 刘 欢

2009年,我带着对能源事业的憧憬,走进刚破土动工的赤峰风电,那时的风电场还是一片荒原。初来的第一个冬天,风场建设正处关键阶段。我目睹身边的党员们,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中坚守施工现场,他们睫毛挂满冰霜,双手冻得红肿,却仍专注于工作。在一次风机基础浇筑的关键节点,突降大雪,为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党员同志们毅然披上雨衣,拿起铁锹,一边清理积雪,一边坚守岗位,连续奋战一夜。他们用身体抗衡风雪,以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那一刻,入党的愿望如冬日火种,在我心中熊熊燃起。

火种既燃,我第一时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那时起,我把自己泡在《中国共产党简史》里,在党课培训中汲取养分,跟着身边的党员前辈学作风、学担当。实践中,作为团支部宣传委员,我用镜头记录党员攻坚瞬间,让他们的故事传遍工地,成了激励青年员工的“活教材”。作为企业文化专责,我把党员们“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融进企业宣传栏,让“艰苦奋斗”不再是标语,而是可感可知的身边事。

当第一台风机在草原上转出嗡鸣声,当光伏板将阳光织成电流,我忽然懂了:这些能源设施不只是机器,更是无数人用信仰浇筑的“绿色勋章”,而党组织,正是串起这些勋章的红线。

从积极分子到发展对象,我开始用行动丈量信仰的厚度。作为“绿丝带”志愿者协会赤峰分会理事长,我带着“风电小课堂”走进草原小学。当看到孩子们捧着风车模型眼睛发亮,当听到他们说“长大了也要建大风车”,我忽然明白,党员的担当不只在生产一线,更在播撒希望的每个瞬间;发起公益活动,给草原深处的孩子先后送去近千本书籍、文体用品和热水器等。当孩子们抱紧我说“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建设家乡”,我触摸到了“为人民服务”最真实的温度。

成为预备党员后,我给自己定了“每日一学”的规矩:晨读党章党规、夜记学习心得和每周的思想汇报。筹备党支部“党务知识竞赛”时,我和同事们熬夜打磨题库、模拟赛制,看着参赛党员为一道题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忽然觉得,这就是党组织“补钙”的生动注脚——信仰的坚定,从来都是在真学真信中“磨”出来的。

正式成为党务工作者那天,我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把党建阵地嵌进生产一线,让党员作用显在急难险重。”在“党建+”特色活动里,我们把党旗插在生产一线:“党员安全巡查日”,党员先锋队队员爬塔筒、查电缆,细致排查隐患;“智慧讲堂”里,技术骨干党员分享风机运维经验,我忙着架设备、做记录;推行“两组融合”机制时,我们蹲守班组开“诸葛亮会”,硬是啃下30多项技术难题——风场故障率下降16%。党员示范岗的牌子挂上设备间时,我忽然懂了“党建与生产融合”的深意:党建成效,从来都是“落”在设备的稳定运行里,凸显在企业的发展成绩单上。这些年,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是信仰的接力,更是初心的传承。

还记得那一次我们党支部联合属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当走进社区孤寡老人家中,看到他们简陋的生活环境和孤独的身影,我内心深受触动。我们为老人们送去生活物资,陪他们聊天谈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看着老人们脸上洋溢出温暖的笑容,我想起入党誓词里的“为人民服务”——原来初心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心头事的执着。

回望来时路,从荒原上的第一声机械轰鸣,到如今风机林立、光伏如海;从建设现场的见习记者,到党务阵地的耕耘者——我在赤峰风电的土地上,书写对党的赤诚。未来,我将继续扎根热土,在新时代传承红色精神,让党旗在赤峰风电场高高飘扬。

(作者单位:科环集团)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