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毓庭
我至今仍记得,父亲给我看过一张已然泛黄的老照片,那是爷爷的一等功勋证书,记录着他在1950年参加解放大西南战役中的英勇事迹。
他鲜少提及战功,这份沉默的背后,是他作为侦察兵的九死一生,是他埋藏心底的巨大牺牲与绝对忠诚。后来,我才从多方档案中拼凑出他完整的人生轨迹:1949年7月,18岁的他加入解放军,历经战火成为军校里严谨育人的中尉教官,转业后又在镇海炼化的建设中发光发热。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信仰。正如他常对父亲说的那样:“共产党员不是说给别人听的,是做给别人看的。”
虽然我从未经历过爷爷那般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但我深知,每一代人的担当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背景。爷爷的战场在枪林弹雨中,而我们的“战场”,或许没有硝烟,却同样需要经受风浪和考验。我想,爷爷之所以如此珍惜党员的身份,正因他知道,每个时代都需要有人扛起责任。如今,这份责任,也落到了我们肩上。
我的职业生涯,是从普陀6号海上风电场项目开始的。作为一名工程管理员,我的工作就是扎根施工现场——那片蔚蓝的大海上。海上作业,不仅要面对风浪的考验,更需要日复一日的严谨与坚守。正是在这样艰苦而又光荣的环境中,我对“责任”二字的理解,从家族的记忆传承,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内心。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在施工船上过夜,身体的疲惫在次日清晨被一种更深刻的感受所取代——当我在摇晃的甲板上开始一天的旁站工作,在记录本上逐项确认施工环节的精准无误时,我才第一次真切地理解了“建设者”这三个字的重量。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到,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正悄然汇入时代发展的洪流。
从那一天起,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成为那面光荣旗帜下的一员。不久后,我郑重地写下了我的入党申请书。
或许正因如此,当2021年10月19日,我入党的那一天真正到来时,党支部大会上的我,内心出乎意料地平静。这更像是一次庄严的“确认”,它确认了我长久以来的努力和决心,也确认了同志们对我的接纳与信任。
举起右拳,声音清晰而坚定。宣誓的瞬间,我的目光与党支部书记的目光交汇,那眼神,是嘱托,更是无声的鞭策:接过信仰的接力棒,新征程已在脚下。会议结束,刚刚许下的誓言,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每一个字都变得滚烫而具象。“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我忽然想到了爷爷,想到了那份尘封的战功和他“沉默”的半生。我意识到,我与他,与千千万万的党员,立下的是同一个誓言。这份誓言,在爷爷的年代,意味着直面生死的考验;而在我的年代,则意味着在平凡岗位上的担当与奉献。
誓言千钧,唯有践行。从那天起,“共产党员”这四个字,对我而言不再是简单的身份,更是一种内化的行动准则。在综合事务集中攻坚的那些日子里,当又一篇文稿在凌晨尘埃落定,整个楼层寂静无声。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被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所取代。我更加懂得,党员的意义,无须时刻宣之于口,而在于关键时刻的坚守与担当。
而这份担当,不仅体现在攻坚克难的时刻,也体现在对团队的关怀与传承之中。当我以团委书记的身份面对新入职的年轻同事,我时常想起刚入职时迷茫的自己,想起那些老党员们如何不厌其烦地帮助我。因此,我也总是主动多和他们聊聊,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党员的“温暖”,就是这样在点滴之间薪火相传。
从爷爷那辈人的浴血奋战,到我们这代人的创新实干,奋斗的底色一脉相承。我入党的那一天,是我人生的新起点,也注定指引我今后的前行。爷爷的勋章,是他对誓言的践行与回响;而我入党那天的誓言,则是我一生的承诺与方向,我将为之奋斗终身,接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
(作者单位:国电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