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若梅子黄时雨阁下又该如何应对呢 2025年07月16日 

眼下江南还处在高温闷热的梅雨季,面对时晴时雨的天气、闷热潮湿的居住环境及食品和衣物易发霉变质的窘态,人们更多的是愁闷和无奈。正如北宋词人贺铸所言:“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不过,文人愁闷,劳动人民却独辟蹊径地搞“偏方”,巧妙化解梅雨季的生活难题。宋代清源(今福建泉州)学者庄绰史料笔记《鸡肋篇》对此有所记录,江南“地早湿而梅雨郁蒸,虽穹梁屋间,犹若露珠点缀也”。为防粮食霉变,江浙一带“仓庾去地数尺,以板为底,稻连秆作地收,虽富家亦日治米为食,积久者不过两岁而转”。而高寒的陕西,“官仓积谷,皆不以物藉,虽小麦最为难久,至二十年无一粒蛀者”,普通老百姓家则在农田中挖窖,“开地如井口,深三四尺,下量蓄谷多寡,四围展之。土若金色,更无砂石,以火烧过,绞草絙钉于四壁,盛谷多至数千石,愈久亦佳。以土实其口,上仍种植,禾黍滋茂于旧,唯叩地有声,雪易消释。”

唐朝时,人们在夏天已开始享受“啤酒”和“饮料”。唐代文学家段成式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前集卷七》介绍了两种名酒——“昆仑觞”(“酒之芳味,世中所绝,曾以三十斛上魏庄帝”)和“青田壶”(“青田核大如六升瓠,注水其中,俄顷水成酒,味醉人,以供其宴”)。段成式记录了古人制作“冰镇啤酒”的方法,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中国人已开发了“果汁”和“冰啤”。

而治疗中暑办法简单却高效:“但用辛甘发散,疏导心气与水流行,则无能害之矣。”宋代学者叶梦得《避暑录话》举实例论证此“偏方”有效。有一次,一个马夫盛暑天骑马赶路,突然气绝倒地,他见状急忙往马夫嘴里灌“五苓大顺散”的药水,却没有疗效。眼看已过最佳抢救时间,同伴王相取来一颗大蒜,在路上铲些热土一起碾碎,加净水搅拌,过滤渣滓后,撬开马夫的牙齿灌了进去。不一会儿,马夫苏醒过来,到了傍晚,就骑着马离去。

在科技落后的农耕时期,人们生活中的许多“偏方”,看似笨拙,实则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火花。(来源:《北京青年报》)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