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国电电力内蒙古综合能源:戈壁起光伏 实干绘绿卷 2025年07月18日 

■ 本报通讯员 梁哲睿 杨 丽

芳草萋萋,巨型风机旋转轰鸣如万马奔腾,奏响清洁能源开发的激昂战歌;戈壁茫茫,光伏矩阵熠熠闪耀似星河落地,铺展绿色能源崛起的壮阔画卷。

国电电力内蒙古综合能源成立3年来,秉持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新能源项目建设、投产规模达400万千瓦,形成“基地式、场站式、分散式”协同发展新格局,获评集团2025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先进集体。这一个个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人挥洒汗水、奋勇前行的实干故事。

党建领航 “同心圆”下的先锋力量

团结要有圆心,固守圆心才能上下齐心。该公司党委以党建为引领,精心打造“同心圆”特色党建品牌。围绕300万千瓦蒙西蓝海光伏电站建设,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竞赛悄然展开。各党支部纷纷冲锋在前,宛如一支支精锐之师,向着目标全力进发。

鄂前旗项目党支部和工程建设党支部的党员们冲在一线。通过实施“五新应用、五个示范、八项优化”,采用国际首创的“光伏组件+一体化支架”安装技术,以及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的H型钢桩平单轴支架基础等,施工效率提升25%,14个月便实现电站并网发电,还建成国内首个“沙戈荒”气候区大型光伏户外实证基地。

然而,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项目位于采煤沉陷区,地面沉降是一大难题。项目部党员与科研人员合作,经反复论证试验,设计出部分柔性支架,有效防止沉降。同时,在待采区开展适应性设计方案研究,借助卫星纠偏技术,确保支架能在地面沉降时及时纠正,保障了电站稳定运行。

计划经营党支部的党员们化身“粮草官”,围绕招标采购、物资保供、工程造价、电量落实等关键环节,加班加点,9个月内完成了16个标段超过67亿元的采购任务,让590多万块光伏组件等大量工程物资有序供应。项目执行概算较投决降低34亿元,单瓦造价低至2.47元。

财务党支部深入剖析新能源工程关键节点,为了让资金支付与工程进度实现“零时差”匹配,常常熬夜核对数据,根据工程进度精心规划资金支付计划,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保障项目建设全过程资金链安全、高效运转。

在“同心圆”党建品牌的引领下,公司上下团结一心,每一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在实干中彰显着先锋力量。

担当实干 绿能画卷中的奋斗身影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历经14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建成全国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300万千瓦蓝海光伏电站。这座电站占地超10万亩,清洁电能跨越千里输往齐鲁,成为绿色能源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

2025年,恰逢“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该公司巧妙结合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采用“光伏+生态”的场景,板下种植生机勃勃,农光、牧光互补相得益彰,昔日的荒漠正逐渐变成“生态绿洲”,助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电站运营成绩斐然:2月19日,提前11天转商运营,增发电量超1.2亿千瓦时;5月30日,“沙戈荒”光伏实证基地投入使用,填补国内技术空白;6月16日,日发电量达2100万千瓦时,创历史新高;6月30日,发电量突破18.5亿千瓦时,超额完成“硬过半”目标。这一个个喜报的背后,是公司干部职工实干的身影。

在电站建设过程中,“沙戈荒”地区风沙大、天气多变,施工设备常因风沙受损,人员也面临恶劣环境考验。但项目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为减少对草原生态破坏,他们采用H型钢桩平单轴支架基础,打桩直径从400毫米降至100毫米。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施工难题,项目团队通过多次试验,成功掌握施工要点,既保护了生态,又提高了效率。

三年里,该公司通过开发基地式、场站式、分散式新能源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人才队伍。2024年,挂牌大基地专班,推动内蒙古沙漠送电华东千万千瓦级外送基地前期工作落地,实现集团在内蒙古电力产业的重大突破。

面对当前迎峰度夏攻坚战,该公司深度聚焦“省内现货+山东外送”双市场,强化生产营销一体协同能力,探索“新能源+辅助服务+储能调度”综合运营模式,拓展市场化收益新空间,利润实现超额完成,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