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任亚菲
在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与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一条钢铁巨龙蜿蜒穿行,将“乌金”源源不断输向祖国各地。2025年,包神铁路神朔铁路获评集团“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先进集体。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近三十载坚守实干、拼搏奉献的见证。
荒原拓路 用双手在黄土高原扎根
时针拨回1996年的陕北高原,风沙蔽日,沟壑纵横。第一批神朔拓荒者背负行囊,踏入这片荒芜之地。眼前景象令人心颤:268千米规划线路上,桥隧病害如同狰狞的“拦路虎”;通信基本靠喊,信号依赖旗语;临时搭建的板房在凛冽寒风中瑟瑟发抖……
然而,困难从未压垮这群怀揣使命的开拓者。没有成熟经验可循,他们便捧着厚重的国铁规程,蹲守在铁轨旁,边实践边摸索,汗水浸透书页。缺乏技术支持,就三顾茅庐,诚邀国铁老师傅深入现场,手把手带教。设备严重短缺,催生破局智慧——创造性提出与施工单位签订临管协议,在全国铁路史上率先闯出“联合运输”的崭新模式。1996年7月1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当第一列蒸汽机车喷吐着浓烈的白烟,带着震耳的轰鸣缓缓驶出车站时,站台上坚守的建设者们,泪水夺眶而出。这声划破高原寂静的汽笛,不仅宣告了一条铁路的诞生,更在贫瘠的黄土坡上,干出了共和国能源版图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条重载动脉!这是“干出来”精神最原始、最震撼的注脚。
钢轨升级 用创新给铁路装上“智慧大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神朔铁路的脉搏跳动着创新的强音。走进监测试验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数据奔涌不息:万吨列车的实时坐标如同跳动的音符,轨道状态的监测曲线描绘着安全轨迹,钢轨伤损的分析图表预警着潜在风险……这些跃动的数字,无声诉说着智慧神朔的华丽蝶变。
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自动闭塞改造成功实施,将列车间隔时间从漫长的40分钟压缩至高效的14分钟,运能瓶颈被一举打破;电气化改造全面推进,牵引机车告别了“黑烟滚滚”的内燃时代,迎来了“绿色高效”的电力时代,能耗与污染显著降低;“智慧包神”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物联网实时监测、无人机智能巡航巡检、设备故障精准预警等尖端技术广泛应用,让这条钢铁巨龙真正拥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从“人工时代”到“智能时代”,每一次技术的突破与应用,都是“干出来”精神在新时代的淬炼与升华。
如今的神朔铁路,不仅是全国智能化重载铁路的标杆,更以年运量超2.8亿吨的骄人业绩,持续刷新着自身保持的运输纪录。这是“干出来”精神在科技赋能下的璀璨结晶。
初心不改 用坚守续写奋斗新篇
神朔铁路的脉搏,不仅强劲有力,更流淌着民生的温度。作为国家能源集团旗下唯一承担客运任务的铁路企业,它承载的不仅是滚滚“乌金”,更是沿线百姓的出行便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晨5时的府谷站,客运员孙丽芳已出现在站台,开始清扫工作。傍晚7时,她依旧忙碌,熟练地帮老乡搬运行李,耐心解答着各种换乘问题。“这趟开往西安的列车,是老区人走出大山、拥抱世界的‘幸福线’。”孙丽芳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有位老大爷常念叨,这车开了十年,他靠着它把山里的红枣卖到了外地,家里盖起了新房,孙子也能坐上火车去城里念书了。这铁路,就是他们家的‘致富线’!”质朴的话语,道出了铁路与人民福祉的深情连接。
在远离喧嚣的沿线小站,坚守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阴塔站线路工金建,已在山区默默扎根25个春秋。每年徒步巡检线路超过6000千米,磨破的胶鞋“能堆成小山”。“冬天线路结冰,就绑上草绳防滑;夏天钻进隧道巡检,出来时浑身湿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他指着远处信号机坚定地说,“但只要看到列车安全平稳通过时闪烁的灯光,再苦再累,都值了!”
荣誉,是丰碑,更是新起点。神朔人将带着“干”字初心,在钢轨延伸处,续写更多奋斗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