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实干破“墨守” 日日向“新”行 2025年07月18日 

■ 本报通讯员 文 楚 特约记者 赵晓静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一伟大号召,在安徽公司宿州电厂的发展实践中,正被看得见、摸得着的奋斗足迹印证着、发着光。从煤泥堆里“掘金”,到皖北平原“追风”,再到熔盐储热“破局”,宿电人以实干为笔,在能源转型的画卷上写下生动注脚。

点“泥”成“金” 破解成本难题

6月20日深夜,宿州电厂煤场灯火通明。燃料管理部煤磅班班长陈方正蹲在煤泥堆旁,手中手电筒的光束聚焦在测温仪上。他留意到温度已接近30摄氏度,便抬头向不远处的装载机司机王道辉示意,强调当晚必须对煤泥进行翻推晾晒,否则会影响次日的掺烧工作。此时,对讲机里传来燃料管理部主任韩鹏的声音,鼓励大家将掺烧比例争取提到22%,力求在当天再创新高。这场“煤泥攻坚战”,正是宿电人凭借实干精神破解成本难题的生动写照。

年初,能源市场波动加剧,煤炭采购谈判桌上的较量同样激烈。矿方代表认为“指数挂钩+浮动定价”的方案过于苛刻,宿州电厂拿出矿区开采成本明细与翔实数据据理力争。到了第三轮谈判,当采购团队展示出近三个月周边煤价波动曲线时,矿方代表不禁感叹“把账算到了极致”。最终,20万吨长协煤达成每吨降价100元的协议,节省成本2000万元;30万吨贸易煤合同的签订,更让成本直接下降3450万元。

从煤泥掺烧量同比激增93.55%,到燃料成本累计节约3450万元,谈判桌上的每盏灯、煤棚内的每一次翻推都在证明:干,才能让“黑色宝藏”变“黄金燃料”。

追风逐“绿” 平原上的坚守

盛夏的皖北平原,清风拂过灵璧彭黄风电场,一排排风机叶片在阳光下划出优美弧线。望着满目生机的景象,项目负责人凌翰总会想起年初那个风雪交加的寒冬——在宿州灵璧17万千瓦彭黄风电场的工地上,一群建设者顶着风雪,毅然前行。

项目建设中,困难接踵而至:地下水资源丰富给基础施工带来极大挑战,地方风俗习惯影响线路规划,大风天气更让吊装工作难上加难——每一次起吊都像与大自然的较量。但建设者们毫不退缩,秉持“遇河搭桥、开荒铺路”的决心,紧盯每一个低风速窗口期,争分夺秒抢工期,只为早日建成发电。

正是这股“较真”劲,让项目在382个日夜后如期全容量并网。5月30日,新能源当月发电量突破4000万千瓦时,项目负责人凌翰指着转动的风机对当地百姓说:“这一台风机,一年能供300户人家用电,还不污染空气!”村民笑着直点头:“你们这些娃,真把风变成宝贝了!”如今,这片平原上的风机每年可送绿电3.85亿千瓦时,相当于12.6万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从寒冬里的破冰前行到盛夏时的顺利并网,每一步都在证明:“干,才能让风电场在平原上扎下根。”

熔盐为“墨” 老厂转型破局

作为位于城市中心的热电老厂,宿州电厂曾一度陷入困境:火电调峰压力让其在电力市场举步维艰,供热用户的不满更让发展雪上加霜,双重压力如两座大山压得电厂喘不过气。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一次交流带来了转机。经过深入研讨,电厂决定引入熔盐储热技术,破解发展难题。

此时,熔盐储热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繁忙,360名工人各司其职,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换热岛的楼梯陡峭狭窄,每一次攀爬都是对体力与意志的考验。建设者们仔细排查每一个电伴热回路故障,反复优化阀门保温工艺,力求细节尽善尽美。项目建成后,电厂供热能力将显著提升,每年可多供应220万吨热量,满足当地40多家工商业企业的生产需求,更拓宽了盈利空间,让这座老厂重焕生机。

从1958年建厂至今,宿州电厂的转型之路坚定而扎实。从煤场的精细化成本管控,到平原风电场的拔地而起,再到熔盐储热技术的创新突破,每一步都镌刻着实干奋进的印记。昔日老电厂蜕变为今日绿色转型标杆,正是宿电人以实干打破“墨守”、日日向“新”而行的生动写照。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