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包头化工甲醇中心:“钢铁丛林”间的探路先锋 2025年07月18日 

■ 本报特约记者 张晓刚 通讯员 刘光熠

近日,包头化工甲醇中心被评为国家能源集团2025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先进集体。荣誉的背后是无数汗水的累积,更是每一位员工拼搏努力的见证。

合力攻坚 争做技术创新“引领者”

走进甲醇中心气化装置区,七台气化炉如钢铁巨人般巍然矗立,煤粉与纯氧在炉膛内剧烈反应,耀眼的金色火焰在耐火砖衬里翻腾。控制室里,对讲机传来此起彼伏的汇报声:“激冷水流量正常!”“合成气粉尘含量达标!”这一刻,煤炭正在这座钢铁巨兽的体内,完成着从黑色燃料到清洁化工原料的神奇蜕变。

甲醇中心是包头化工的主要生产中心之一,承担着公司中间产品甲醇的生产、硫黄产品的生产和包装任务。该中心气化炉数量多,气化炉工艺烧嘴属于周期性易损件,因此,提高气化炉烧嘴使用寿命是提高气化炉运行效率、延长气化炉使用周期、降低消耗和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延长烧嘴使用寿命技术改造也一直是国内外同类企业共同面临的研究课题。

该中心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从工艺、设备、仪表、操作、管理等方面入手,针对气化炉工艺烧嘴以及气化炉炉砖等关键设备进行重点技术攻关,气化炉工艺烧嘴平均使用寿命从2017年的63天提升至2024年的81天。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减少了烧嘴的更换频次,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现场操作和维修、管理人员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取得了显著的安全效益。

此外,该中心在设备国产化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实现高压煤浆泵、氢气压缩机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替代,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示范企业提供有力支撑。这些创新成果充分展现了甲醇中心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

不断探索 争做提质增效“践行者”

“一定要让国产催化剂在包头化工成功应用,一定要消除这个瓶颈难题。”

在2024年4月8日包头化工装置停工检修动员会上,该中心经理立下了“军令状”——必须确保国产化催化剂在世界首套180万吨级煤基合成气制甲醇装置的成功应用。这不仅是技术革新、降本增效的有益尝试,更是一场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旅。

在催化剂投用初期,该中心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通过实时监测系统压力、温度、气体组分、产品纯度等关键指标参数,不断调整和优化工艺操作。经过反复调试,催化剂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最终实现装置的稳定运行。截至今年7月7日,甲醇中心年产180万吨煤制甲醇装置的国产化催化剂应用突破400天,累计生产甲醇260.2万吨。运行数据显示,该催化剂各项关键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完全满足大型煤制甲醇装置的生产需求。

在抓好催化剂国产化的同时,该中心不断探寻提质增效新思路、新方法,通过严抓气化炉管理和煤浆提浓等举措,使气化炉平均运行时间提高到190天,煤浆平均浓度达到61.85%,较同期提高1.28%,达到历史最优水平。

技能强企 争做工匠精神“传承者”

随着装置运行年限的增加和产业不断发展,对现有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工队伍,甲醇中心不断在人才培养方法上出新招、创实效,制定员工专项培训方案与积分管理制度,每月将员工基础得分与技能学习分汇总,动态排名结果直接作为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这一机制有效激活员工学习内驱力,推动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深度融合,形成“学练互促”的良好氛围。

为进一步激发岗位员工学知识、比技术、长技能的热情,该中心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技术大比武和“安康杯”技能比赛,选拔优秀的员工参加全国、自治区和企业系统内、外的各项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员工邢宇、孟祥南获评“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杨靖慷、张振、贾强顺等多人斩获“全区技术能手”“国能工匠”等称号。这支经磨砺成长的队伍,不仅为企业安全生产与任务攻坚注入硬核力量,更以实绩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专业担当,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