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九年前视察国家能源集团时发出的伟大号召,早已化作朔黄铁路全体员工拼搏进取、实干奉献的生动实践,融入能源大动脉奔涌的节奏里。
2025年6月30日,当朔黄铁路第七次捧回集团“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先进集体称号时,第25个安全年的计时器仍在跳动,累计52亿吨的运量数字背后是一群人用九年时光书写的实干篇章。
科技领航 实干为先
2024年4月20日,是朔黄铁路成功开行我国编组最长、载重最大3万吨重载列车的特殊日子。该列车总长4088米,满载324节车厢,煤炭总重量约32400吨,创造我国重载铁路运输的新标杆。时至今日,朔黄铁路三万吨级重载列车常态化试验开行已达38列。
“为完成这次试验任务,我们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姚星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夜以继日,对朔黄铁路18处变坡点、28个电分相、74处小半径曲线的各种工况进行仿真测试优化,将试验项目内容梳理整合,形成“一表、二卡、三案、四图、五清单”机务专业试验手册,为参试人员提供全方位作业指导。姚星是朔黄铁路机辆分公司机务电力运管中心运用二车队队长,是“姚星工匠能手创新创效工作室”领衔人。
“操纵是决定3万吨列车安全运行的核心因素,为取得最佳操纵方案,我们做足准备,尽了最大努力。”姚星说,在制定操纵方案时,技术人员不放过秒米级误差,进行模拟仿真上千次,直至凌晨5点出发前仍在比对最优操纵策略。经过多次验证和动力学仿真模拟,他们编撰了《国能朔黄铁路3万吨重载列车路书》,指导3万吨机车乘务员模式化、精细化操纵列车。
在3万吨列车试验冲锋号吹响后,姚星等人迅速创建3万吨乘务组、技术攻关组、宣传组三支攻坚小分队,细化攻坚任务,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并将3万吨重载技术攻关成果作为检验党支部战斗力、党员执行力的试金石。最终,他们以科技领航,实干为先,完成了3万吨重载列车试验开行任务。
精准维修 干出安全
质量是干出来的,安全也是干出来的。衡量一个区段的线路设备质量如何,各种指标很多,但关键是要看TQI值(轨道不平顺质量指数)、峰值预警值。
“特殊的线路,设备养护也难,因为半径400米小半径曲线太多,环境复杂,设备病害诸多,只要维修跟不上,线路极有可能出现Ⅲ级偏差,影响行车安全。尤其现在三万吨级重载列车常态化试验开行,对线路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原平公司副经理刘平说。
朔黄铁路从神池南站自西向东逶迤而出,穿山过隧,跨谷过河,汇聚集团铁路弯道最多、线路坡度最大、桥隧涵最密集、自然环境最特殊、列车操纵要求最高、施工组织最复杂、设备养护最难的“七大之最”。
为了消灭设备病害,朔黄铁路原平分公司从2022年初就开始探索并实施精准修,经过试验,在当年9月份综合轨检车检测结果显示,管辖线路设备优良率100%。
精准修,简单地讲就是精准维修,每月以智能综合检测车检测数据为依据,筛选出TQI值、峰值预警值两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划出急、重、轻三个维修等级,有力地保障设备安全。
今年6月份智能综合检测车检测报告显示,原平公司管辖线路质量优,设备优良率达98%,平均TQI值上行线7.92、下行线7.82,创下最好成绩。
压实责任 干出精彩
责任呼唤担当,责任引领行动。朔黄铁路投运25年来,运量连年攀升,行车密度不断增大,设备老化日益加剧,日常维修已经无法满足运输生产的需求,恢河特大桥就是其中的典型。
恢河特大桥全长936米。受地形限制,上行线桥梁前后平面连续3个400米小半径反向曲线,最大坡度为千分之九。桥梁在长期高负荷重载列车的碾压下,线桥偏心值超限严重,致使梁体受力不均,对行车安全形成威胁。
今年4月29日,朔黄铁路充分借鉴2023年病害整治经验,利用天窗日首次对该桥下行线进行机械清筛,在既定时间内成功完成清筛任务,彻底根治道床板结、排水不畅等长期威胁线路安全的“顽疾”,提升了线路整体质量,为3万吨重载列车安全开行提供设备保证。
实干出精彩,奋斗赢未来。当前,正值迎峰度夏百日攻坚的关键时期,朔黄人正铆足劲头苦干实干加油干,干出精彩,干出亮点,干出实效,让一列列满载“乌金”的万吨重载列车安全通畅地将煤炭等货物送往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