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熔盐为墨写变革 2025年07月25日 

实干感悟:投身熔盐储热项目的日夜,是我对“干”字最深刻的感悟。面对技术瓶颈,我们俯身图纸反复推演,不放过细微瑕疵;遭遇施工难题,顶着烈日在现场攻关。

“干”就要在企业面临挑战时,主动挺身而出。“干”就要面对技术难题与施工卡点绝不言弃。“干”更要众人齐心,汇聚起强大合力。

■ 本报通讯员 文 楚 特约记者 赵晓静

在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的施工区,一座崭新的熔盐储热装置正稳定调试。谁能想到,这座被称为火电机组“充能宝”——国内最大规模的“火电+熔盐”储能项目,曾是一片“技术荒原”。劈开荆棘、踏出这条路的,正是项目负责人廖世伟——一位扎根一线的实干先锋,以“干”为笔,以熔盐为墨,带领大家在能源转型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主动请缨

接过转型指挥棒

2022年的宿州电厂,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这座地处城市主城区的典型城市热电厂,两台35万千瓦火电机组肩负着供电和供热的双重任务。彼时,火电机组调峰频繁、非停管控趋严,周边同行的竞争如芒在背,供热与供电很难兼顾。

“熔盐储热技术或许是解决方案。”在安徽公司的技术研讨会上,有人提出新思路。这种利用熔盐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的温差实现热能存储的技术,恰似给机组装个“能量银行”——可在电网腰谷时段,火电机组仍正常运行时抽取一部分蒸汽输送到熔盐储罐内储存能量;而在用电高峰和深度调峰时释放能量,实现富余时存热、短缺时释放的灵活调节。但火电熔盐储热在国内几乎无成熟经验,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安徽公司启动科技人才遴选。消息刚传开,廖世伟主动请缨:“这个项目我想试试!”

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项目的深刻理解,他顺利通过选拔,成了宿州熔盐储热项目的“掌舵人”。从接下项目那天起,他的办公室灯光常常亮至后半夜。资料堆成小山,调研笔记写满3个本子,和团队研讨方案时,他总说:“每个细节都得吃透,不然心里不踏实。”同事打趣他“钻进了熔盐里”,他却笑:“不钻进去,怎么找到转型出路?”

项目过程中挑战重重,首先就是三元盐高温分解。该项目采用390摄氏度高温和190摄氏度低温两个熔盐储罐进行储热,储热介质为三元熔盐,设计储热容量达1000兆瓦时。而熔盐在500摄氏度以上易发生热分解,产生的氮氧化物等腐蚀性气体可能穿透储罐密封层,一旦泄漏,整套系统将瘫痪,此前国内尚无火电机组配套熔盐储热的成熟防腐方案。

“廖工,要不试试调整配方?”材料研究员提议。他摇摇头:“配方改了,储热效率会降。得想别的招。”

历经3个月、40多次实验——从“温度梯度失控导致盐体凝固”到“储罐材质耐腐性测试失败”,团队终于摸透盐的分解特性,通过优化设计参数和设备结构实现本质安全,再配套在线激光气体监测系统实时跟踪。“这样一来,既能防分解,又不影响性能!”当方案通过专家论证时,团队成员激动地抱在一起。每一次失败都为成功铺就基石。

今年高温来得格外早,熔盐储热项目电伴热调试现场,气温飙至38摄氏度,32米高的换热岛像个“大蒸笼”。电伴热是防止熔盐低温凝固的“生命线”,一旦回路故障,可能导致管路堵塞。在大家急得团团转时,廖世伟带头爬上爬下排查:“一个回路都不能漏!”那一周,他每天爬30多趟换热岛,工装湿了又干、干了又结出白碱,不仅带着团队排查完所有回路,还优化了阀门保温工艺(采用可拆卸式电伴热阀门罩壳+全覆裹阀杆保温工艺,减少热损失25%,提高伴热能力50至80摄氏度)。

攥指成拳

共闯“无人区”

“技术卡壳的时候,不能怕麻烦。‘干中学、学中干’,再难的坎,踏踏实实干总能过去。”回望这一路,廖世伟总说,“干不是蛮干,是敢担当、能坚持、会协作。”一个人撑不起项目,得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才是成事的关键。

“攻坚克难,绝不能往后缩。”当初主动接下项目时,他耳畔又响起刚进厂时师傅的那句叮咛:“火电厂的命,得靠技术续。”正是这句话,在40多次实验失败的深夜里,化作他埋首资料、反复钻研的不灭动力。

如今,宿州电厂的熔盐储热项目已稳定对外供热。这套技术的核心是实现热电解耦,让供热不再牵绊机组调峰——既能在保证供热量最大时,将机组调峰能力压至额定发电负荷的30%;又能在机组需要满负荷顶高峰时,靠储热系统持续供4小时蒸汽。即便是机组处于30%额定负荷的低谷状态,仍能稳定供热5小时,供热能力显著提升。当前每小时最大供汽量达410吨,较改造前增加260吨,年增供热量220万吨,可满足当地40余家工商业企业的用热需求。

这套熔盐储热项目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与供热能力的跃升上,其投运后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接踵而至:机组“调峰”与“供热”的矛盾彻底解决,电网调频响应速度会提升50%;周边弃风弃光电量得以消纳,每年可接纳新能源电量1.28亿千瓦时,推动煤电机组从“电量主力”向“电力支撑”转型,为新型储能技术应用蹚出新路。

阳光下,站在两个巨型储盐罐前,廖世伟眼里有光。这光里,有“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笃定,更有“国能之徽,徽映江淮”的期许。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