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双碳”目标下,面对产能技术提升、未来阶段性饱和、绿色低碳转型等挑战,现代煤化工产业正处于重要窗口期,迎接多重挑战—— 煤化工的路,该怎样走? 2025年07月25日 

“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煤化工产业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规模化产业体系。”在日前召开的2025煤矿与煤化工环保产业大会煤化工“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石化洛阳工程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梁龙虎表示。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现代煤化工四大类型产业(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的煤炭转化能力为1.38亿吨标准煤/年,煤炭转化量约1.2亿吨标准煤,替代油气当量约3810万吨。“当前,煤化工产业正处于重要窗口期。要积极谋划新格局,主动寻求新突破。”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国化投资公司副总经理韩红梅表示,展望“十五五”,我国煤化工产业政策更加明确、产业格局更加清晰。巩固夯实产业根基,不断加强高端创新,深度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大竞争,促进产业质量、效益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促进产业水平再上新台阶,是我国煤化工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方向绿色低碳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煤化工产业形成3.15亿吨标准煤/年的煤炭转化能力。2024年,煤化工产业实现煤炭转化量约2.76亿吨标准煤,替代油气当量约1.4亿吨。“煤化工是我国石油化工的重要补充。”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能源化工处处长朱彬彬表示,当前,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是粮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保障,发展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是我国石化原料实现多元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煤制油气产能和技术储备。

“未来,煤炭利用形式将从分散向集中转变,利用方式将从以燃料为主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朱彬彬说,“煤化工特别是现代煤化工,单体煤炭利用量大、能源利用率高、污染物脱除效率高、转化后进行远距离输送经济高效,将成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梁龙虎表示,煤化工以煤炭为化工原料,具有高碳属性,能耗和碳排放量较大。我国煤化工项目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受生态环境容量约束。近年来,我国煤化工产业重点产品煤耗、能耗、水耗等关键运行指标不断优化,煤化工产业加速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4年,煤制油单位煤耗从4.9吨下降到3.7吨,单位水耗从8.8吨下降到6.6吨;煤制天然气单位煤耗从3.3吨下降到2.2吨,单位水耗从8.6吨下降到6.1吨;煤制烯烃单位煤耗从6.1吨下降到4.7吨,单位水耗从15.8吨下降至15.0吨;煤制乙二醇单位煤耗从3.6吨下降到2.5吨,单位水耗从20.8吨下降到11.3吨。

“除环保约束外,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能源和化工产品市场面临阶段性过剩和供应安全风险隐患并存的局面。”朱彬彬说,“煤化工产业未来发展,既要考虑市场饱和情况,又要考虑产业安全情况。”一方面,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调整。当前,煤制油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柴油比重高,汽油、煤油比重低;常规油品比重高,特种油品比重低;成品油产率高,联产化工品比重低。另一方面,煤制天然气项目产品结构单一,难以有效应对下游用气市场峰谷变化。煤制烯烃下游加工产品基本为聚乙烯和聚丙烯树脂,且大多数产品为少数通用料或中低端专用料牌号,高端专用料牌号基本空白,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统筹规划降碳进程

“‘双碳’目标下,未来我国能源化工系统及其变革路径必须以碳中和为基本刚性约束之一进行设计。”朱彬彬表示,从短期看,必须紧扣国家能源安全需求,优化产业方案设计,合理控制产业发展规模,严格节能减污降碳要求,探索煤化工低碳发展的新路径。从长期看,可依托煤化工建立雄厚的合成气化工、氢化工产业平台,在新能源电力系统充分发展条件下逐步将煤化工切换为绿电化工。

朱彬彬提出,根据“双碳”目标,统筹规划我国煤化工产业降碳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1年至2035年),从我国能源和产业安全保障出发,适度增加煤化工产能,同时采用先进技术和模式,减少煤化工项目直接碳排放,预留出未来降碳空间。第二阶段(2035年至2045年),不再增加煤化工产能,而适当增加天然气、绿电、绿氢等低碳能源和原料供应,逐步减少碳排放总量、降低碳排放强度。第三阶段(2046年至2060年),逐步增加可再生电力制氢替代化石能源制氢,并综合运用碳汇与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中和手段,有效控制煤化工产业碳排放总量。

中煤科工集团煤化工首席专家徐振刚表示,未来,要统筹考虑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及能源和化工产业低碳转型需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节奏。

技术引领高端多元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化工新材料消费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高端领域对化工新材料需求迫切。“预计‘十五五’期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能仍将保持较高增速。”韩红梅表示,目前,我国化学工业以基础产品为主,精细高端产品方面仍待提升。煤化工与石油化工高度交叉融合,有条件生产油品、烯烃及下游丰富的有机原料、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产品,选择空间广阔。当前,我国化工新材料已进入技术突围、自主创新阶段,主流企业越来越快地向化工新材料领域挺进。煤化工企业可借鉴石油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延伸高端产品链条。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指出,煤化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系统观念,以安全保供为前提、以提高效率为宗旨、以经济可行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煤化工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煤化工产业寻求技术新突破的过程。“人工智能发展为智慧招商提供了可能。未来,煤化工产业要加速数智化赋能,推广建设煤化工产业智能车间、智能物流、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园区处副总工程师赵星贺说。“煤化工企业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度,以前瞻目光选择先进技术,科学客观评价新兴技术的产业化成熟度。”韩红梅说,“未来,煤化工产业发展要以煤为基、相关多元、把握趋势、公平竞争、拒绝内卷。‘十五五’期间,高技术含量、高产品品质、低生产成本、优综合服务,将是煤化工企业的新商机。”

(来源:中国煤炭报)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