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中常出现“降水量多少毫米”这样的表述。“降水量多少毫米”仅代表降下来的水在平面上积累的深度,至于“有多大”“有多强”,还要看这场水下在哪、下多久。根据国家标准,降水量是指某一时段内的未经蒸发、渗透、流失的降水,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以毫米为单位。它反映的是水层的深度。但若要人们直观理解“下了多少雨水”,更倾向于用体积来描述,比如“下了两个500毫升矿泉水瓶的雨”或“下了相当于一个昆明湖水量的雨”。
那么,气象上为何不直接用毫升等体积单位来表示降水量呢?那是因为体积的大小取决于降水的覆盖面积和深度。虽然我们可以测得降水深度,但要精确得知一场雨的覆盖面积却不容易,因而也难以计算出其总体积。用毫米来衡量降水量还有一个优势:无论在哪个地点、哪个时间,它都可以表示相对统一的降水程度,方便彼此比较。
当然,仅凭“降水量多少毫米”这一客观数字,还无法转化为“这雨到底多大”这一主观感受。还需结合降水时间、地点、大致覆盖范围,了解一场雨的规模。以70毫米降水量为例,它相当于在一平方米的面积上落了70升雨水,总量接近4桶标准桶装饮用水,或者140瓶500毫升的矿泉水。此外,一场雨的实际影响还取决于它落下的速度。(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