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面对突破历史极值的暴雨,包神铁路干部职工以血肉之躯筑起防洪长城,实现短时间抢修通车、超计划完成运量—— 警报,在1228千米铁路线拉响 2025年08月25日 

■ 本报通讯员 李怡涛

7月10日,甘泉线河乌区间路肩溜塌,告急;7月26日,神朔线孤府区间护坡塌陷,告急;8月19日,包神线K96公里处路肩溜塌,告急……

2025年入夏以来,包神铁路管内频繁遭遇持续性强降雨,铁路沿线重点防洪部位接连告急。

8月19日,当鄂尔多斯北部天空倾泻下214毫米的降雨量,当724.9毫米的年降水量打破70年纪录,一条承载着国家能源命脉的铁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包神铁路干部职工以血肉之躯筑起防洪长城,在暴雨与保供的双重压力下,不仅守护了1228千米铁路线的安全,更创造了短时间抢修通车、超计划完成运量的奇迹。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展现了现代化铁路防洪体系的强大韧性,更彰显了中国铁路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

关口前移

未雨绸缪的顶层设计

暴雨在午夜撕开天幕,狂风裹挟着雨珠砸向大地。8月19日,在包神铁路调度监控分析室内,屏幕上疯狂跳动的雨量监测数据发出刺眼的红光——60毫米、185毫米、214毫米,短短十几分钟,这场暴雨便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历史极值。

包神线8个站点同时拉响警报:沙沙圪台站、纳林沟门站执行限速警戒;朝脑沟站、韩家村站、东胜站、敖包沟站、色连站、李家站六个车站进入封锁警戒状态。

“K96公里处路肩溜塌。”对讲机里传来的报告声让所有人的心提到嗓子眼。险情确认后,包神铁路东胜地区包保领导成效福、赵亚龙立即对险情进行研判,与技术人员王炳轲、侯辉辉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抢险方案,235名干部职工顶着交通中断的困难,分批次赶赴现场。250方石砟被紧急调运回填,另有468方现场备用。

雨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责任。灾情发生后,包神铁路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各级领导在防洪包保责任地段值守指挥、协调部署。

暴雨后的骄阳,更加毒辣。抢险现场十分闷热,抢险人员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但他们毫不在意:快一秒钟,铁路就多一分安全。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湍急的水流,打固定桩、堆码石砟……干部职工万众一心,以将士出征之势,筑起一道坚实堤坝。

“防洪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必须跑在洪峰前面!”从二月提前部署“七落实”要求,到五月召开防洪工作启动会,再到七月进入“七下八上”关键期后再动员、再落实,该公司始终保持高度警觉,让这条能源保供生命线的防洪保障体系在层层推进中持续加固。

制度护航

从应急响应到长效机制的升华

包神铁路的防洪成效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体系之上。该公司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极限思维。

在组织架构上,公司防洪抢险指挥部牵头抓总,安全、工程、运输、调度等部门协同作战,形成高效指挥体系。在责任落实上,严格实行防洪重点区域包保制度、“三检”制度和报告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每处风险都有应对措施。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防”的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汛前,包神铁路集团成立专项检查组,严格执行“一场雨、一排查、一整治”工作要求,深入铁路沿线进行拉网式防洪隐患再检查、再排查;汛中,各单位靠前指挥,明确责任、实行包保,检查督促做好应急防范。各级领导干部压实防洪主体责任,对长大隧道、防洪重点地段等位置安排专人看守,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在总结以往抢险救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共组建18支综合救援队伍,同时与地方应急救援机构和具备抢险能力的施工队伍建立联络机制、签订抢险配合协议,确保突发情况下资源共享。

“我们强化巡查值守和应急抢护,确保险情抢早、抢小、抢得住。同时做好应急处突力量和救灾物资装备的科学调配和预置布防,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运得到、用得上”。这种“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模式,助力包神铁路在面对70年一遇暴雨时能够临危不乱、有序应对。

制度的力量还体现在运输保障上。包神铁路持续优化“一体化”组织装车,组织好装车兑现,及时准确掌握装车信息,加大空、重车流调整,压缩车辆周转时间,做到快装快运;重点提升万吨编组站编组能力,做好车货、机列、空重衔接,尽全力确保日装车计划兑现,确保能源运输安全畅通。

科技加持

现代化监测体系构筑“铜墙铁壁”

科技赋能,现代化监测体系织就坚实防洪“天网”。气象预警一经发布,智能监测“天网”便迅速启动。监测点与周边50公里区域站、国家站实现数据互联,24小时不间断捕捉气象动态,通过“秒级推送”将预警信息直达一线班组,为防洪体系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

与此同时,包神铁路与地方气象部门的“重要天气叫应”机制高效运转。防洪抗汛期间,公司工程部的蔡永成化身智防与人防的关键纽带,依托ICE防洪管理群、微信服务群、气象专用平台等多元渠道,密集滚动发布预报预警和实时雨情,将防洪工作与地方气象部门紧密“串联”。

“19日暴雨来临前,我们团队精准预测了强雨路段、雨强和持续时间,通过电话‘叫应’第一时间直达调度中心,完成28次雨量警戒叫应,包括出巡15次、限速10次、封锁3次。”蔡永成介绍道。这一系列举措,让“智防”体系形成从精准预测到即时响应的高效闭环,暴雨未至,“防线”已层层筑牢。在技术支撑下,包神铁路建立“三个百分之百”工作标准:百分之百排查隐患、百分之百整改到位、百分之百落实责任。智能监测与传统巡查相结合,构建起立体化防洪网络。

包神铁路的防洪智慧还体现在“一体化”调度上。面对恶劣天气,调度指挥中心精细化铺排列车运行图,充分发挥中枢作用;针对电煤保供,建立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确保电煤“盯得准、装得上、运得出”。

以“迅”应汛

众志成城打响抗洪“人民战争”

当滔天雨浪来袭,坚守最后一道防线的,始终是血肉之躯。时针拨回7月10日17时12分,甘泉铁路K28+310处,哈业脑包工务工区巡视人员的探照灯刺穿雨幕,照见十三米路肩溜塌的紧急险情。

“打桩!”现场指挥麻建平的指令压过雷鸣,抢险战役即刻打响。机械无法抵达,抢险人员便深陷泥泞肩扛手抬,将钢管桩和防洪生态袋运抵溃口。历经三小时雨中鏖战,新筑防护墙成功锁住溃散泥流。

抢修现场的忙而不乱,源于“跑”在洪峰前的充分备战。七月下旬,真正的考验接踵而至。在朱盖塔站区,针对刘家沟机走线这一“风险点”,站区提前租用装载机待命,还与周边村民定下“汛期互助约”。7月25日,刘家沟挡墙在暴雨中滑塌,装载机轰鸣声与村民扛锹奔跑的脚步同时响彻现场。4小时后,20米长的沙袋墙锁住咆哮泥流。

最惊心动魄的较量发生在孤府区间。7月26日,区间线路护坡地段长20米、高15米、面积300平方米,片石滚落、护网破损、水沟堵塞,护坡摇摇欲坠。“防护小组负责线路防护!”“品字形堆码!”在神朔铁路副总经理王童的指挥下,75名抢险队员在探照灯下与时间赛跑:支援队员肩扛30公斤防洪袋在45度陡坡跋涉;工务职工跪在齐膝洪流中,用角磨机切割卡死排水沟的钢筋……9小时40分钟后,当列车灯光刺破雨幕,75张汗水与泥浆交融的脸上终于绽开笑容——任凭雨势狂暴、雷声轰鸣,终究没能冲垮75双手筑起的坚固壁垒。

8月19日,在成功处置K96公里险情的同一天,公司完成运量87.6万吨,超日计划7.1万吨。而此前的7月23日,包神铁路全线单日运量达244列101万吨,创下年度新高,用实力诠释“防汛保供双线作战”能力。

截至目前,包神铁路全线累计处理水害隐患90处,应急抢修13次,各级干部职工响应近万人次,成功应对多轮强降雨考验,未因水害发生行车事故,货运量更实现新突破:8月20日,单日货运量完成251列、104.74万吨,再创年度新高。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