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面对持续高温,“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直观反映温度变化情况,创新推出“天气指数保险+衍生品”范式—— 用电高峰背后,看温度指数如何降本增效 2025年08月25日 

今年夏季,全国多地持续遭遇高温天气。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最大用电负荷首次突破15亿千瓦,创历史新高。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电力供需压力,国内供电企业全力保供,但高温天气的不确定性也为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在此背景下,基于“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的场外衍生品创新方案正成为能源行业管理天气风险的重要工具。

近日,国瑞新能源(广州)有限公司携手天韧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一纸挂钩“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广州月度制冷指数(CDD)的场外期权协议,为电力企业应对高温天气风险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高温天气推高用电负荷

今年夏季,我国多地气温持续攀升,部分地区最高温度突破40摄氏度。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空调等制冷设备用电需求激增,全国用电负荷屡创新高。电力企业虽全力保障供应,但高温天气的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一旦未来气温回落,用电需求可能骤降,而电力企业前期购电的高成本却难以收回。这种“投入高、库存难”的特性,使电力企业在高温天气下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电力行业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高温天气会显著推高用电需求和电力价格。”一位电力行业资深人士这样告诉记者。以广东地区为例,今年7月的持续高温使该地区电力实时现货价格推高飙升6倍。然而,由于投产成本大、电能不可存储等产业特点,对电力企业来说,在当前产能计划下,若8月高温持续时间不及预期,则可能面临收入无法覆盖成本的困境。如何有效管理因天气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成为电力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温度指数应运而生

为应对变幻无常的天气风险,国际市场早已推出天气衍生品。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自1999年推出天气期货合约以来,相关产品已覆盖美国、欧洲和亚太部分地区。2020年后,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天气衍生品市场快速增长。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芝商所天气期货和期权成交量突破50万手,同比增长2.6倍。

在我国,基于“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的场外衍生品已开始为广大天气敏感型实体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该指数由中央气象台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共同编制,覆盖全国22个主要城市,能够直观反映温度变化情况,为温度敏感行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近年来,该指数已在农业、能源等多个领域落地应用。例如,2024年年初,广州气温偏低使用户用电量需求上升,导致电价被持续推高,售电企业面临着售电价格固定而购电成本增加的窘境。求实能源作为售电企业之一,通过招商期货发布的“售电企业寒潮指数衍生品”获得赔付,赔付率达到149%。

“天气衍生品以客观公允的天气指数为标的,可以帮助天气敏感型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对此,浙江浙期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蓝旻表示。他还告诉记者,在国际天气衍生品市场,电力企业也是主要参与主体之一。

创新方案服务能源行业

2025年夏季延续了近年来的“热辣滚烫”,中央气象台持续发布高温预警。近期,国瑞新能源(广州)有限公司与天韧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签署的“广州月度制冷指数(CDD)零成本领子期权”成为能源行业利用金融工具管理天气风险的又一典型案例。

根据协议,该期权挂钩“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广州8月月度制冷指数(CDD),上限执行价为340CDD,8月底到期。其中,CDD指数以日平均温度超过18摄氏度的差值累加计算,能够精准反映高温对电力需求的影响。若累积高温指数超过上限执行价,国瑞新能源将获得相应赔付,从而对冲因高温推高用电需求和电力价格带来的成本压力。不同于传统单向保障,该产品设计为零成本结构——国瑞新能源期初无须支付期权费,项目到期时,若CDD低于310,国瑞新能源才需向卖方支付费用。也就是说,只有在8月温度偏低、售电业务盈利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成本,从而有效减轻企业财务负担。

国瑞新能源是一家广州售电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电力采购、电力销售、电力交易及技术支持等。“我们向电厂采购电力资源,向终端客户销售电能。”该公司董事长张睿告诉记者,公司从发电厂采购电量一般采用“定价定量”的中长期合同,而面向下游用电企业供电一般签订“定价不定量”的零售合同,如果夏季温度过高导致下游用电需求增加,国瑞新能源需在现货市场高价购电,从而增加公司购电成本。通过场外期权工具,企业能够有效锁定部分风险,尤其是在用电负荷屡创新高的背景下,这种创新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项目中,天韧科技是国瑞新能源的交易对手方,同时主导设计了场外期权方案。“该方案的核心在于用量化方式将温度风险转化为可管理的财务指标,为企业提供确定性保障。同时,通过零成本领子期权的结构设计,最大限度减轻买方成本压力。”天韧科技董事长隆远勇这样说道。

“气象×金融”模式前景广阔

国瑞新能源的案例并非孤例。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天气指数保险+衍生品”模式已在多个行业成功应用。在农业领域,湖北荆州的小龙虾养殖户通过“高温指数保险+衍生品”对冲了夏季高温导致的减产风险;上海松江区的水稻种植户则利用温度指数保险减轻了持续高温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这些案例表明,将气象数据与金融工具结合,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精准的风险管理服务。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天气衍生品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场内标准化合约的缺失限制了风险对冲的规模和效率。目前,场外衍生品的风险转移主要依赖保险和期货公司的合作,未来若能推出场内天气期货或期权产品,将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流动性。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天气风险管理需求将持续增长。”电力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及其衍生品的应用,为能源、农业等行业提供了创新的避险工具,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推广。”

在全球气候异常频发的背景下,天气风险管理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忽视的课题。国瑞新能源与天韧科技的合作为能源行业提供了新的风险管理思路,也再次证明了温度指数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独特价值。未来,随着期货衍生品工具发展创新和期货市场成熟完善,“气象×金融”模式有望为更多行业保驾护航,助力广大实体企业更有信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