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大型露天煤矿量大、坑深、路远、采难。随着我国露天煤矿数量与产能进一步增加、规模和剥采比发生变化,露天煤矿开采面临新趋势新挑战—— 露天煤矿,怎样才能大而强? 2025年09月01日 

日前,在中国煤炭学会主办的2025煤炭行业总工程师论坛上,与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露天煤矿高质量发展路径。

我国是露天采煤第一大国。当前,全国生产露天煤矿357座,约占全国煤矿总数的8%。露天煤矿年产量约11.8亿吨,约占全国煤矿总产量的25%。其中,千万吨级以上露天煤矿40座,年产量约8.2亿吨,占露天开采年产量的70%,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山西、陕西、云南等地。

“在世界主要采煤国家中,我国露天开采占比最低、产量最大,是露天采煤第一大国。”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部长刘英璐指出。

据了解,世界主要采煤国家以露天采煤为主,轮斗连续开采工艺得到广泛应用。我国露天煤矿多采用单斗+卡车半连续开采工艺、轮斗挖掘机+带式输送机+排土机连续开采工艺等,主要用于开采环节。随着煤炭生产重心加快向中西部转移,我国露天煤矿数量与产能进一步增加,露天煤矿高质量发展成为煤炭工业不容忽视的课题。

“国内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基本特征为量大、坑深、路远、采难。开采工艺存在间断、连续化和综合化程度低,装备规格小,设备数量多等问题,造成工效低、能耗高。”刘英璐表示。

如今,我国露天煤矿年采剥总量约70亿立方米。随着规模和剥采比变化,未来,我国露天煤矿年采剥总量将进一步增加。目前,我国露天煤矿采深达100米至300米,平均采深182米;采剥运距达2.4千米至7千米,部分露天煤矿仅剥离运距就超过6千米;单矿设备达300台至1000余台,单班作业人数达300人至1150人左右。此外,一些露天煤矿煤层倾斜,水文与气候条件复杂,存在征地难造成采剥关系紧张、转向难造成排弃空间紧张、系统布置难等问题。“工艺装备是露天煤矿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刘英璐说,“建议以自主可控的工艺技术、装备为基础,加快实现开采装备大型化,扩大连续化开采工艺应用范围等。”

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正在加速

论坛介绍,目前,我国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露天煤矿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智能化建设工作。

国能准能集团积极探索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路径,编制了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整体规划,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单位合作,推进无人运输作业、远程操控、机器人自主作业、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应用。

准能集团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闫凌表示,该集团创新应用抛掷爆破、吊斗铲倒堆工艺,降低原煤运输成本、碳排放量。“准能集团积极推进露天采矿装备国产化,在钻孔、采掘、运输等主要设备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上取得了进展。”闫凌说。

中煤平朔集团现有3座产能在2000万吨以上的露天煤矿。该集团在穿爆环节智能化改造、研发国内首套露天矿护孔专用设备、应用无线爆破技术等方面取得进展。“面对开采强度高、人车流量大、5G基站网络覆盖范围有限等难题,我们应用了浮空气球,搭载多种监测与通信设备,实现矿区24小时实时感知与监测管控。”中煤平朔集团生产科技信息部副主任韩亮表示。

国家能源集团雁宝能源公司宝日希勒露天矿煤层稳定发育,主采煤层12煤平均厚度22米,埋深约100米。依据国家能源集团总体规划设计,该矿搭建了智能化建设总体架构,通过集中控制、统一调度,实现供电、排水、选煤、装车无人化运行。

无人驾驶、以电代油成为新趋势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全国在矿无人驾驶矿卡数量总计2970台,其中新疆部署1865台,占62%;内蒙古部署755台,占25%。从无人驾驶矿卡类型上看,增程宽体车(适合矿山重载上坡)数量占比58%,纯电动宽体车数量占18%。

“从2016年至2023年试验验证、小范围应用到2024年至今规模化商业运行,无人驾驶矿卡已能适应多种复杂工况,实现作业平盘快速推进、编组运行,大幅提升了运行效率。”易控智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林巧表示。

宝日希勒露天矿常务副矿长、总工程师刘欣表示,该矿实施了5G+无人驾驶编组运行项目。截至目前,该矿具备无人驾驶功能的卡车54台,运行时间超7000小时,运行里程91149公里。无人驾驶矿卡改造比率达到64.2%。如今,宝日希勒露天矿正在开展国内首次运用220吨级无人驾驶编组极寒环境下煤炭运输作业工作,将重点围绕系统稳定性提升、复杂工况适应性优化等改进无人驾驶技术。

业内人士指出,纯电动矿卡在露天煤矿逐步替代燃油矿卡,成为发展新趋势。中煤平朔集团合作研发国内首款120吨级、220吨级纯电动矿用卡车,并在矿区投入运行。两款车型与矿鸿解决方案相融合,可实时获取电量、作业任务、位置信息,自动规划充电时机与优先级,减少设备停机等待时间。

推动露天煤矿发展需多方协同

“我国露天煤矿人员、设备数量和采剥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仍然‘大而不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经理黄俊婷表示。

露天煤矿智能开采面临地理信息精度低、模型更新周期长、采剥作业链贯通程度不够、智能化场景定义不清且缺乏建设标准、无人化作业效率低等挑战。黄俊婷表示,在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过程中,需进行持续的方案优化、技术攻关、场景验证、产品迭代和工程示范,朝着“变革工艺+智能化减人+以电代油+科技增安”发展方向迈进。

刘英璐指出,在露天煤矿设计规划上,需以变革引领支撑连续化、智能化、绿色高效开采。传统矿山设计以二维为主、静态方式呈现,设计范围为短期或特定节点,内容集中于主要环节和边界。考虑到露天煤矿产能提升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应考虑容纳开采程序、工艺系统、装备要求、配套设施、智能运行、组织模式、开采程序的全生命周期规划设计。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忠鑫认为,建设超大规模露天煤矿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该公司通过统计分析全国千万吨级露天煤矿数据,按未来10年平均参数值,构建出超大规模露天煤矿模型。

“从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提高矿山生产效益、加强矿山智能化管理、推动行业技术装备进步等方面分析,建设超大规模露天煤矿是必要的。”王忠鑫说。不过,建设超大规模露天煤矿面临总体设计、绿色安全、装备供给、穿孔爆破、立体运输、集群调度、基础设施一体化设计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韩亮指出,对于年产量2000万吨及以上的露天煤矿来说,超大型铲装设备是核心和源头,千万吨级露天矿山开采对超大型铲装设备的作业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中煤平朔集团自主研发大型铲装机器人,突破感知、规划、控制和运维等关键技术,保障矿山安全生产。

“总体来说,建议通过大型化装备、连续化开采、智能化运行、系统化规划、一体化协同,探索露天煤矿高质量发展路径。同时,产学研用全面协同,促进露天煤矿技术进步。”王忠鑫说。(来源:《中国煤炭报》)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