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只有国家强大,历史才不会重演 ——对话抗战老兵朱开富 2025年09月03日 

■ 于长安

长春市一处幽静的院落里,住着一位不同寻常的老人——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朱开富。他的一生跨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壮阔历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拜访了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英雄,听他讲述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立秋后的阳光温暖和煦,我们叩开抗战老兵朱开富的家门。普通的装修,简朴的生活,阳光穿过半旧的纱帘,洒在磨得发亮的木地板上,到处洋溢着温馨和祥和。朱老正在楼上休息,听说我们到来,高兴地来到楼下。尽管担心滑倒,但他保持着一贯的军人作风,不用别人搀扶,执意自己拄拐走下楼梯。老人虽已耄耋之年,满头银发,步履有些蹒跚,但腰杆硬朗,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声音依旧洪亮。茶几玻璃板下,珍藏着朱老从年少到老年的照片,从青涩少年到鬓发染霜的影像依次铺开,像一部无声的电影,帧帧都是岁月的印记。几张穿着军装的年轻影像,尽管是黑白色,但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的神采,仿佛能穿透相纸,让人想起当年军营里的号角声,在时光里愈发显得鲜活而有力量。柜子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枚枚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勋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些勋章仿佛是一部无声的史书,在时光的洗礼下熠熠生辉。

少年从军:战火中的成长

1928年,朱开富出生于云南省罗平县一个贫苦家庭。1944年,为谋生路,年仅16岁的他毅然报名参军,加入国民革命军第60军184师工兵连任通信兵。

“那时候,日本鬼子还在云南边境肆虐,我们驻防在蒙自、屏边一带,每天都能听到炮声。最近距离是隔着一条河相互对峙,日军时常试探性地渡河进攻,我们就用机枪和迫击炮反击。那时日军已是强弩之末,无法组织后续进攻,每次进攻都没有得逞。”朱开富回忆道。尽管当时年纪小,但他很快适应了军营生活,学会了挖战壕、架桥梁等工兵技能。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朱开富所在的部队奉命前往越南海防接受日军投降。然而,这段行军却成为他记忆中最艰难的经历之一。

“我们穿越了原始森林,瘴气弥漫、毒虫遍地,经常迷路,许多战友在路上就倒下了。但大家咬牙坚持,因为我们知道,胜利来之不易。”老人声音低沉,仿佛回到那段艰难岁月。

到了河内几日,部队开往海防的一个岛屿驻守,朱开富还亲历了与法军的冲突。当时,法军企图强行登陆越南,朱开富和战友们奋起反击,最终击沉了一艘法军的军舰并击退登陆法军,迫使法军谈判。“那一仗打得很激烈,但我们守住了阵地。”

东北起义:走向光明

1946年,朱开富随部队调往东北。当时,国民党军队内部腐败横行,士兵们饱受压迫。“我们师里的军官大多数在思想上倾向于中共,在内战问题上十分抵触。1946年5月,我随部队在东北海城起义。起义那天,大家都很激动。”朱开富说,“解放军对我们很友好,给我们讲革命道理,我才明白,当兵不是为了混饭吃,而是为了老百姓。”

部队起义后成立了民主同盟军独立混成团,朱开富被选送到东北军政大学辽东分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哈尔滨东北军区联络部,后编成东北民主同盟军第三支队当班长。1947年7月,朱开富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国民革命军60军在长春起义。朱开富和部分原60军184师的官兵作为骨干被派到这支起义部队进行整编,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149师445团1营政治教导员。随后,朱开富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随军南下进关,参加解放四川、解放大西南等战役,其间调到149师447团3营任政治教导员。他坦言,这段经历让他真正懂得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含义。

朱老声音不高,却像被岁月细细打磨的砾石,一字一句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那布满弹痕与皱纹的双手紧握着,骨节里依然迸发着当年战场上英勇冲锋的力量。

抗美援朝:浴血奋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朱开富随部队秘密入朝作战。1951年1月3日,他所在的149师在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靠爆破筒、炸药包歼灭了“联合国军”的“皇家重坦克营”。

在朝鲜战场上,朱开富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其中最令他难忘的是1951年1月下旬的白云山阻击战。经过11个昼夜激战,他所在的447团硬扛住了敌军轮番进攻,以344人伤亡的代价,毙伤俘虏美军1400余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

白云山战斗中,敌人发动火海战术,用飞机向阵地上投射重磅炸弹、凝固汽油弹,我军伤亡惨重仍坚守阵地。“敌人炮轰之后再狂轰滥炸,汽油弹下来,把整个山上的树木烧平了,什么都烧了。我们没有飞机、坦克和大炮,每个战士手里只有手榴弹和两把带着刺刀的步枪,就凭一个‘敢’字——敢于近战、敢于夜战、敢于拼刺刀,只要人在,阵地就在,即使剩下一个人也要坚守阵地,最终完成了任务。那次战斗太惨了,我的营长被机枪子弹打中,腰部以下全被打断,警卫员把他背下来时已经断了气。”朱老哽咽地说。他久久凝望着柜子上两把步枪的模型,眼里闪着泪花。

战后,志愿军第50军经志愿军总部批准,授予447团“白云山团”奖旗,这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唯一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荣誉称号的成建制步兵团。1955年,朱开富随部队回国。

如今,“白云山团”奖旗作为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在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白云山团”旗在百面战旗方队中迎风飘扬、昂首向前,光荣地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英勇、顽强、鏖战、坚守”的“白云山团”精神,将永续传承、代代赓续……

晚年生活:传承历史

战争结束后,朱开富定居长春。1989年,朱开富离休,离休前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工会主席。离休后,他从未忘记那段峥嵘岁月,晚年积极参与抗战历史宣讲活动。

2015年,朱开富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9年,荣获“中国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5年,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谈到现在的生活,朱老感慨地说:“这些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把我和老伴的生活照顾得很好。离休后我经历了四次大手术,要不是有这么好的条件,我活不到今天。现在国家强大,百姓的生活过得好,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前几年我还能下楼时,有一次从外面回来都找不到家了。国家建设这么好,真要感谢党和政府啊!”

我们都说:“没有和您一样的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江山,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都应该感谢您才对!”

朱老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无论什么时候,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必须挺身而出!”老人的声音掷地有声,胸前的党员徽章在阳光里光芒四射,像一簇不灭的火焰。

提到我们一行有两位是军人出身,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是老中青三代军人,要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你们一定要珍惜,更要记住历史。年轻人要把工作做好,把国家建设好。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谈到晚年生活,朱老的88岁老伴满脸慈祥地说:“现在,我们生病了国家给治,家里吃的用的什么都不缺。孩子们都很优秀,而且孝顺。”尽管因身体不适卧床休养,但阿姨还是让我们扶起来坐一会,并且拿出手机,让我们看她和朱老从相识到结婚,一直到老年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幸福的回忆。“我和老朱是领导介绍的,当时我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读高中,因为才18岁,年龄小,起初家里不同意。说来也是缘分,几个人给我提亲,都是同一个人,看他念过书上过战场,长相还很帅,我就同意了。这些年,跟他走南闯北,也吃过不少苦。但老朱人好,知道疼人,我们生活很幸福,我很知足,还给他起个外号叫‘金不换’。”阿姨爽朗地笑着。我们也被感染,屋子里充满了笑声。

因朱老年事已高,不方便多打扰,尽管有说不完的话,但我们还是依依惜别。朱老站在门口,布满皱纹的手紧握着助步车,眼中充满慈祥和坚毅,仿佛仍是当年那个热血报国的青年。

看似寻常的拜访,实为精神的洗礼。朱开富老人的戎马生涯,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从云南到越南,从东北到朝鲜,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国家建设的战场,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名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如今,硝烟散尽,但老兵的记忆依然鲜活。他的讲述,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愿世界和平永驻,愿祖国繁荣昌盛,愿人民幸福安康!

(作者单位:吉林公司)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