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沙漠锁边 苁蓉生金 ——新疆能源治沙富民的生态答卷 2025年09月29日 

■ 本报通讯员 张丽苹 张 凯

新疆于田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常年饱受风沙侵袭。如何“锁住”流沙,让沙漠变绿洲,成为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需要长期面对的考验。

五年前,一场绿色革命在这片土地悄然启幕。工作队队员们顶着风沙,将一株株红柳、梭梭树苗栽进滚烫的沙土——这些“沙漠勇士”用顽强的根系在地下织成固沙网,让曾经苍茫的大漠开始透出点点绿意。

于田县公益林管理员亚生·买买提依明是这场“蝶变”的见证者。他在这片沙海边长大,风沙填满了他童年的记忆。“我们这儿风沙太大了,以前放眼望去全是明晃晃的沙丘,几乎看不见绿色。”他回忆道。如今,他已成为这片绿色屏障的守护者,在这里默默坚守了6个春秋。在他和村民们悉心照料下,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已从5.05%提升至13.84%。

当清晨的阳光洒向沙丘时,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已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他们手扶树苗,细心培土,每个动作都饱含希望。“根要埋得深,苗才能扎得稳,扛得住风沙。”驻于田县拜什托格拉克村第一书记尚立志一边擦汗一边叮嘱。

在这片渐成气候的生态林下,还孕育着另一个金色的希望——“大芸”(肉苁蓉)。这种寄生在红柳、梭梭根部的珍贵药材,如同沙漠里的宝藏,既改良着贫瘠的沙地,更因可达1500元的亩产收益而成为村民口中的“沙漠黄金”,实现治沙与致富同行。在茂密的红柳林下,老队员麦麦提·艾合买提正弯腰种植大芸苗。他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种下红柳,就像给沙漠套上了缰绳。林下再种上大芸,沙子稳住了,乡亲们的钱袋子也鼓了,真的是实实在在的好事啊!”

随着国家“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深入推进,新疆能源积极投身生态公益林建设。自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在于田县域外围沙漠成功种植1万亩生态公益林。如今,超过300万株红柳在风中摇曳生姿,如同一道绿色长城,发挥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巨大生态效益;林下套种7000亩肉苁蓉,年产量约1200吨,年销售额可达600万元。

这场人与沙的持久较量中,每一株“绿色”,都是在播撒希望的种子;每一片蔓延的绿洲,都在编织充满生机的“绿色地毯”,最终铺就一条通往“百姓富、生态美”的康庄大道。

沙漠边缘,“于田县生态治理公益林”的标识牌赫然矗立,见证着新疆能源七届工作队队员的接续奋斗。“我们不仅要锁住沙漠,还要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驻村工作队总领队刘靖目光坚定。五年来,工作队持续扩大锁边工程的绿色版图,并大力推广沙地红柳套种大芸、于田玫瑰等特色经济作物的模式——这些作物兼具抗风沙、耐旱的特性,在推进沙地绿色演变进程的同时,也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百姓自发参与治沙的热情。

如今,于田县的沙尘暴次数减少了,绿洲面积扩大了,村民们的生活也洋溢着更多喜悦。生态治理公益林点亮的不仅是于田的黄沙之地,还有老百姓的心头。“现在沙子少了,还能从沙地里‘刨出’金子,心里亮堂得很!”巴什也台巴什村的村民斯丽木汗·麦图迪一边翻晒着刚从红柳林摘下的大芸,一边开心地说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对于这里的治沙人而言,他们的使命就是让沙漠永远记住这抹生机勃勃的绿色,在这片沙海里,扎下深根,吐露新芽。

(作者单位:新疆能源)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