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风景这边独好 ——国家能源集团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综述 2025年10月15日  刘宏森

■ 本报记者 刘宏森

2025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时,郑重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这是习近平主席5年前,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双碳”目标后,中国又一次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作出庄严承诺,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一以贯之、言出必行的大国担当。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更是践行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主力军”与“排头兵”。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从准能矿区“中国最美矿山”的盎然生机,到青海玛尔挡水电站大坝边坡5.8万余株云杉的郁郁葱葱;从宁夏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8万亩沙漠蜕变为“绿洲”,到渤海之滨“零碳”绿色智能大港高效运转——五年来,作为中央骨干能源央企,国家能源集团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为核心,主动融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锚定打造美丽中国建设领军企业,加快推进“三个转型”。通过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与清洁能源规模化协同并进,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国家能源集团一路向“绿”、一路向“新”,绘就出能源行业绿色转型的壮丽图景。

“乌金”焕新

为传统能源披上绿色新装

煤炭,这一被称为“乌金”的传统能源,曾为中国经济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炭行业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转型升级的机遇。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炭生产与火力发电企业,国家能源集团给出的破题思路清晰明确:并非简单“去煤化”,而是推动煤炭从工业“粮食”向高附加值“精粮”转变。集团以“两山”理念和“双碳”目标为指引,持续深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炭绿色智能开发,推动煤电绿色转型升级,真正实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统一。面对煤炭开采规模化、大型化带来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突出矛盾,国家能源集团全面推进以“生态矿区、绿色矿井、清洁煤炭”为核心特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34座、省级绿色矿山17座,省级以上绿色矿山占比达72%。其中,神东煤炭累计开展生态研究200多项,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成功破解荒漠化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开发与生态保护并行的世界性难题,为煤炭绿色开采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国能样板”。

国家能源集团坚决扛起煤电保供与转型重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一体推进源头减碳、过程控碳、末端固碳,持续深化煤电清洁高效转型。在污染物治理方面,集团率先推动煤电“近零排放”,首创烟气深度减排技术,使常规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标准,目前超(超)临界机组占比达62.2%,常规煤电机组100%实现超低排放。在能效提升方面,大力推行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通过技术升级与设备更新降低煤电机组煤耗、提高发电效率——“十四五”规划期间,集团煤电机组供电煤耗从“十三五”末的304克/千瓦时稳步降至2025年6月的294.2克/千瓦时,五年间下降近10克/千瓦时。

为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能源集团大力推动煤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发展,打造多项重大示范项目:建成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400万吨级煤间接液化、60万吨/年煤制烯烃等国家级示范工程,引领我国煤化工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同时,集团突破煤炭直接、间接液化成套关键技术,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燃料”并重转变,产品由基础煤制化学品向高端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升级。如今,“油—化—新材料”多元化产品矩阵已然成形,让“乌金”以清洁绿色姿态走进千家万户。其中,鄂尔多斯煤制油公司研制的煤基航天煤油,成功助力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榆林化工建成世界首套煤制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为我国治理“白色污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追风逐日

打造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矩阵

在“双碳”目标的征途中,如果说传统能源清洁化是为碳排放“做减法”,那么清洁能源规模化便是为绿色动能“做加法”。国家能源集团深刻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精准答好这道“加减法”题。集团以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为抓手,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推进能源发展方式变革,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作为国内最大的一次能源供应企业,国家能源集团积极响应“双碳”战略,举全集团之力推动新能源实现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科学化发展。在开发布局上,集团严格遵循“宜风则风、宜光则光、宜储则储”原则,统筹推进风电、光伏建设,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在大江南北奏响新能源建设的“奋进曲”。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国家能源集团推动集中式与分散式项目协同并进,实现大基地建设“率先突破”、风电产业“持续领跑”、光伏产业“跨越发展”。近年来,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宁夏腾格里、甘肃巴丹吉林等新能源基地;统筹推进大渡河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开都河流域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发;推动海上风电从近海规模化开发向深远海示范化开发迈进。目前,宁东200万千瓦、蒙西300万千瓦等一批“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已顺利并网发电;水电领域,建成黄河上游海拔最高的玛尔挡水电站,全力打造千万千瓦级“水风光储”全清洁能源一体化基地,在建水电规模位居全国第一,风电装机规模持续保持世界第一。截至目前,集团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规模已超1.5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重突破40%,提前一年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清洁能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向新而行,以绿致远。国家能源集团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未来产业,加快推进氢能、新型储能等前沿技术研发与应用,全面提升能源产业链数字化水平与产品高端化程度,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在氢能领域,集团牵头设立中国氢能联盟,全国最大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已实现全容量投产,国内首次成功实现绿氢耦合煤制合成氨技术落地。以河北赤城制氢厂为例,其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出的绿氢,经长管拖车运输至万全综合能源站后,已连续一年为冷链物流车、乘用车、客运车等多种氢燃料车型稳定供应绿色动能。

智“绘”未来

科技之光点亮低碳之路

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是核心引擎与关键支撑。国家能源集团将科技创新摆在转型发展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绿色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围绕低碳、零碳技术开展攻关,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生产线”,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相继结出硕果。

在智能化转型浪潮中,国家能源集团以“无人值守、智慧运维”重塑能源生产范式。青海公司17座在运光伏场站的“黑灯工厂”高效运转、河北定州电厂无人值守系统稳定运行,让数字化红利切实转化为操作效率的飞跃;电力数智化图谱与国产BIM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更将数据要素全面融入工程全生命周期,实现从设备监控到系统决策的“全链条智能”升级。

在燃煤发电领域,国家能源集团积极推动煤电升级改造与绿色发展,高效灵活二次再热发电机组研制及工程示范项目,成功攻克高效灵活运行、污染物超低排放、智能化控制、机组快速启停、深度调峰等关键技术。其中,宿迁二次再热机组项目的核心设备与控制系统均实现自主可控,不仅奠定我国在二次再热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更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国家能源集团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视为煤电等行业实现深度减排的关键手段,积极推动“高效煤电+CCUS”模式落地。宁海电厂国内首个煤电万吨级吸附碳捕集项目成功产气;亚洲煤电在运最大CCUS项目被写入《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泰州、锦界电厂正加快推进400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项目,开展整机全容量二氧化碳捕集——一系列实践在全行业发挥出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

回溯历史,国家能源集团1991年建设的达坂城二场,是国内最早建成的风力发电场之一,被业界誉为中国风电发展的“摇篮”、风机技术的“博物馆”。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风电技术与设备的过程中,集团逐步构建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技术体系:建成我国首座大型内陆低风速风电场——安徽来安风电项目,有力推动内陆低风速省份风能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在深耕陆地风电的同时,又将目光投向辽阔大海,2010年在江苏如东建成世界首座潮间带海上风电场,成为我国海上风电事业的“起点”与“试验田”。如今,集团在深远海、超高海拔等复杂场景持续突破,建成投产的深远海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超高海拔那曲风电项目,正不断引领我国风电技术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绿色低碳转型实践中,国家能源集团始终以创新为帆、以责任为舵,将落实“双碳”目标与践行“两山”理念紧密结合。每一个减碳数字的背后,是蓝天白云的愈发澄澈;每一度绿电的产生,都是清澈河川的持续守护。新时代新征程,国家能源集团将加快建设“创新引领、以煤为基、多能互补、产业协同、绿色低碳、数字智能”的世界一流能源供应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贡献“国能方案”与“国能智慧”。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