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2025年10月17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唐代李绅的《悯农》诗二首其一。这首诗,我们自小都学过,相信每个人随着学习积累和阅历增长,对这首诗背后体现的稼穑艰难理解越来越深。中国是农业发祥地之一,据相关考古考证,我国农业已有八九千年历史。数千年来,在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我们发展建立起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在文化的大江大河里,流淌着中华文明的精神。

稼穑不易,民生多艰,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崇尚节俭的文化。据《尚书·太甲》记载,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大臣伊尹就对刚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嘱咐:“慎乃俭德,惟怀永图。”伊尹这番话的意思是一定要注意节俭,只有保持节俭的品德,江山基业才能永恒。西周的名臣周公在辅佐成王时,也告诫周成王一定要节俭。在周公辅佐下,周成王后来也教导臣民们,要“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被视为大道之源的《易经》指出:“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意思是,君子靠节俭的德行才能规避灾难,千万不要一味贪图荣华富贵。

所以,孔子直接提炼出“温良恭俭让”五德,“俭”因此成为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内容,而且具备了道德评判标准。在《论语》中,比较受孔子欣赏的学生大多具有节俭的品德,比如颜回和子路。颜回的事迹我们很熟悉:居住在陋巷,箪食瓢饮,安贫乐道。因此颜回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被尊为复圣。子路也是一个具有节俭德行的人,孔子评价他:“能够穿着破旧的衣服,但是跟衣着华贵的人站在一起毫不逊色的,大概也就只有子路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国语》记载,公元前599年,周定王派重臣刘康公出使鲁国,刘康公观察鲁国大夫们,注意到季文子、孟献子都很俭朴,叔孙宣子、东门子则极为奢侈。刘康公就断言:季文子、孟献子两家家道长久,叔孙宣子、东门子两家则会败亡。后来,果如刘康公所言。

从以上先秦典籍中记载古圣先贤的事迹和言行看,节俭从我们文化的源头就已经成为一种高尚的德行。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某种行为或者现象一旦被赋予伦理道德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就具备了被尊崇的道义力量。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