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宏森 冯子昂 通讯员 杨 悦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一场国家级技能大赛在陕西咸阳化工厂拉开序幕。
10月14日至17日,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国家能源集团职业技能竞赛(气体深冷分离工)在此举行。来自国家能源集团化工产业8家子分公司、12家生产单位的64支代表队、192名选手,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展开了一场智慧与技能的巅峰对决。
从“考场”到“战场”
本次竞赛设置气体深冷分离工、化工安全员、聚烯烃装置操作工、加氢装置操作工四大工种赛事。化工产业具有连续不间断运行特点,在日常装置运行期间,设备、仪表、装置不能随意启停、切换,这对化工产业以实际场景展开技能比武带来挑战。为更好达到实操砺炼精兵的效果,本次竞赛增设独立实训装置,首次将实操考核引入赛项,实现了从纯理论考核向“真场景、真操作”的实战考核跨越。突出“实景化”导向,高度还原化工生产真实场景,全面对标国赛标准,并将成绩占比提升至80%,推动竞赛从“考理论”向“考能力”深刻转变。
“三、二、一,开始!”
裁判一声令下,选手迅速进入状态。HSE应急处置、精馏操作、受限空间作业……每一项比赛都高度还原化工生产的真实场景。赛场内,仪表盘数字跳动,阀门开关有序,选手眼神专注,动作干净利落。
在化工安全员工种比赛中,竞赛现场警报骤响,模拟平台上方弥漫着红色警示灯光。外操选手通过对讲机紧急汇报:“R101出口法兰泄漏着火!”操作台前,选手迅速确认DCS系统可燃气报警信号,对事故进行汇报。此时,两名外操选手迅速穿好防静电服,佩戴防护手套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快步至静电消除桩完成静电消除,拉设警戒带隔离泄漏区。随即与中控选手协同配合,高效完成工艺紧急切断、系统泄压与置换、灭火与后续处理等应急处置步骤,成功处理“险情”。
“今年的比赛增加了实操,让我们实战练真功,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来自包头化工参加气体深冷分离工工种竞赛的付冉浩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
“这次比赛,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的较量。”来自鄂尔多斯煤制油公司参加聚烯烃装置操作工赛项的孙飞虎赛后生动地比喻道,“比如加氢赛程,比赛用到的缩小版装置几乎完全复刻了我们工作场景中的装置,尤其是‘精馏’实操环节,非常贴近真实工作场景,对指导我们后续工作非常有意义。”
实操成绩占比80%——这一数字成为本届大赛最引人注目的标签。“我们不再是‘做题家’,而是‘实战派’。”谈及赛程设置,化工公司鉴定站副站长、神木化工组织人事部经理李玉茹介绍说。
“本次竞赛在赛项选择与评比标准上紧密结合产业发展与企业实际需求,充分体现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方向。”大赛仲裁长、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沈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此外,本次竞赛还运用了虚拟仿真、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辅助评判,运用客观评分与主观评分、智能化评分与现场裁判评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比赛过程科学、规范、公正、公平。”
从“考理论”到“考实战”,从“比速度”到“比精度”,这场竞赛,真正成为一线技能人才从“工”到“匠”蜕变的“炼金炉”。
从“工厂”到“赛场”
“我们积极争取把竞赛放在这里,就是要让这里‘活’起来。”李玉茹回忆道,“从规划到建成,我们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仅方案就改了30多版。”
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是筹备工作面临的三大难题。招标、设计、施工、设备安装、网络布线、系统调试……所有环节交叉推进,昼夜不停。
那段时间,大赛筹备工作组的几位人员几乎没有休息日,一边审图纸,一边盯施工,一边协调设备进场。
最终,一座标准化、智能化、实景化的竞赛场地拔地而起——库房改造成了实操车间和仿真机房,办公楼变成了展示中心。
更值得期待的是,赛事结束后,这里将被打造成为国家能源集团化工领域乃至国家化工产业培训基地,实现从“竞赛场”到“练兵场”的华丽转身。“我们希望这里不仅是比赛的平台,更是产业工人成长的摇篮。”化工公司党建部主任张勇展望说:“未来,我们还计划将工厂宿舍重装成学员公寓,新员工可以在这里进行仿真操作和实景演练,熟练工可以在这里提升技能、考取等级,管理人员可以在这里交流经验、碰撞思想。”
从“技能比武”到“精彩人生”
此次大赛创新“赛展结合”模式。走进展示中心“人才展示墙”前,簇拥着不少观摩的选手。墙上,国家能源集团“全国技术能手”“行业技术能手”“国能工匠”的照片和事迹熠熠生辉。
“通过大赛拿一次奖,职业生涯终身受益。”这句话在参赛选手中广为流传。
“比赛是我们一线员工展示自己、被看见的最好平台。”孙飞虎讲道。
本次大赛共产生包含付冉浩、孙飞虎等44名个人奖获得者,对他们而言,荣誉的背后,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成长机遇。
按照规定,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选手可直接聘为“国能工匠(集团级首席师)”,享受每月固定津贴,并可在职级晋升中获得破格晋升资格。
李玉茹说:“集团对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空前,就是要让工匠‘香起来’,让技能‘硬起来’。”而她个人正是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走出来的一名优秀代表。
从“工人”到“工匠”,从“操作工”到“工程师”,一场竞赛,正悄然推动着产业工人队伍向“工程师化”转型,这正是国家能源集团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举措。
技能照亮前程,匠心筑梦未来——这不仅是本次大赛的主题,更是无数一线技能人才的共同信念。当工匠精神遇上新质生产力,当老工厂迎来新使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竞赛的成功,更是一支队伍、一个行业、一个时代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