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名师出高徒 2025年10月22日 

■ 本报通讯员 梁 燕

10月的一个清晨,在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吊斗铲作业平盘上,一台自重5307吨、作业半径100米、斗容90立方米的钢铁“巨无霸”安静地停放着。金属结构件反射的光映照在“90后”吊斗铲司机王集凯的脸上。此刻,他正专注地检查铲斗齿尖的磨损情况:“中间的这个齿尖该换了,如果更换不及时,可能会对整个铲斗造成损伤。”他迅速记录下问题,又向下一个部件走去。

这套“望闻问切”的检查流程,是他的师傅——人称“安全生产活雷达”的刘建平手把手传授给他的。如今,他已能将这套方法一丝不苟地运用到每日工作中。这不仅是对操作规程的遵循,更是对师傅那份严谨与岗位责任的无声传承。

这台静静停放着的8750-65型吊斗铲,是黑岱沟露天煤矿实现高效剥离作业的“核心王牌”。其长达100多米的巨臂一次挥舞,便能轻松将90立方米的土石方精准剥离并转移到指定地点,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2021年2月,担任电铲司机的王集凯凭借过硬的驾驶技术被选拔为吊斗铲副司机,从此便和这台钢铁巨兽结下不解之缘。

刚接触吊斗铲的时候,王集凯感到既兴奋又陌生。他虽然有丰富的电铲驾驶经验,但面对这台结构复杂、操作精细度要求极高的大家伙,依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刚来的时候还有点不适应。电铲是刚性结构,而吊斗铲是柔性结构,手柄操作方向也有不同。”王集凯回忆道,“幸亏师傅一直耐心地教我,帮我解决很多难题,我才成长得这么快。”

对于这位徒弟,刘建平非常满意:“集凯悟性很高,一点就会,现在已经可以熟练地和我配合进行剥离操作。作业过程中,还能提出许多‘金点子’。看到他的进步,我打心里高兴。”

刘建平是矿上最早一批操作8750-65型吊斗铲的“元老级”司机。从2007年起,18个春秋寒暑,他都与这台庞大的采矿设备为伴。当时,成为吊斗铲司机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为了尽快掌握吊斗铲电气、机械设备参数性能和抛掷爆破倒堆工艺,他以铲为家、以苦为乐,常常在嘈杂的机械室内,对照图纸反复记忆各结构部件、按钮、阀门的功用,在铲上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建平凭借这股钻劲和韧劲,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然而,在他看来,个人技术“登峰造极”并非终点。他说:“一个人技术再好,力量也有限。只有大家都成了高手,稳产保供这座堤坝才真正牢固。”为了帮助王集凯尽快掌握吊斗铲驾驶技巧,刘建平量身定制了教学方法,从理论学习入手,带着王集凯走现场,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吊斗铲相关知识。实操练习时,刘建平更是手把手地引导。他目光紧盯着徒弟的每一个动作:“不要紧张,手腕再沉下去一点,对,就是这样,靠的是巧劲,不是蛮力。”在王集凯操作失误的时候,他也会马上提醒:“停!刚才提升的速度太快了,你想一想,这么大的惯性,钢丝绳会不会打扭?”

正是这一次次不厌其烦的示范、一句句切中要害的点拨,将枯燥的操作规程化为生动的肌肉记忆和空间直觉。王集凯在师傅引领下,渐渐领悟了吊斗铲驾驶中“眼观、手控、心悟”的操作诀窍,学会了“以柔控刚”的技巧。“看到徒弟能快速成长,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刘建平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传承,从来都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场心手相连的接力赛。在一对对矿山师徒的身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根基。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