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琳琳
秋日的阳光下,枝头饱满的石榴总会引人驻足,外皮赤红如焰,象征着炽热的家国情怀,剥开时颗颗籽实紧抱成团,恰似五十六个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在中华大地上共筑团结之基。这颗承载着“多子多福、团圆和睦”寓意的果实,早已超越了自然属性,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文化符号,在岁月流转中见证着各民族交融共生的动人故事。
从新疆的塔里木河畔到云南的澜沧江边,从内蒙古的草原毡房到广西的壮乡竹楼,石榴果实遍布神州,也串联起各民族守望相助的记忆。在新疆喀什的老茶馆里,维吾尔族老人会将刚摘下的石榴掰开,与来做客的汉族、哈萨克族邻居分享,汁液浸润舌尖的瞬间,语言的差异早已被笑容融化。在云南大理的三月街集市上,白族姑娘的扎染布上印着石榴纹样,彝族小伙的木雕作品里刻着石榴图案,各族手艺人用匠心将“团结”二字融入生活细节,让文化的交融在一针一线、一凿一刻中自然生长。这些寻常日子里的温暖片段,正如石榴籽般紧密相连,拼凑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鲜活图景。
石榴的“抱团精神”,恰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凝聚而成的精神基因。回溯过往,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各族人民互通有无、共促发展;到抗日战争时期各族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回族英雄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奋勇杀敌,藏族同胞组成骑兵队支援前线;再到新时代脱贫攻坚路上,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的暖流跨越山海,汉族干部扎根牧区帮扶藏族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彝族乡亲手把手教汉族技术员种植高山石榴……无惧艰难险阻,中华民族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团结的力量抵御风险、迎接挑战,让中华文明在多元一体格局中薪火相传。
如今,石榴所象征的民族团结,早已深深融入国家发展的血脉。在西藏那曲,藏族牧民通过“牧光互补”项目实现增收,汉族工程师扎根高原帮助搭建光伏电站,各族群众共同守护着草原的绿水青山。在宁夏吴忠,回汉群众携手打造葡萄酒产业园区,葡萄藤下的合作不仅结出了甘甜的果实,更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在贵州黔东南,苗族银饰、侗族大歌与现代文旅产业碰撞出火花,各族同胞共同将民族文化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家乡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些实践生动证明,只有各民族同心同德、携手并进,才能汇聚起推动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让共同的家园焕发蓬勃生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石榴红依旧鲜艳,民族团结之花愈发绚烂。当我们品尝石榴的甘甜时,品味的不仅是果实的滋味,更是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幸福味道;当我们将石榴纹样绣进服饰、刻进建筑时,传承的不仅是文化的符号,更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坚定信念。愿这颗小小的石榴,继续见证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手拉手、心连心,在团结奋斗中书写更加灿烂的未来,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常开不败,红透神州万里。
(作者单位:山东蓬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