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红欣
七十六年,历史长河只是一瞬,但对这片土地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却是一段从贫弱到富强的壮阔征程,是一曲由亿万奋斗者用汗水与智慧共同谱写的恢弘交响。作为这伟大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我们能源人的脉搏,始终与祖国的心脏同频共振。
我常常想起父辈口中的“光景”。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煤炭于国家,是工业的食粮,是点亮复兴之路最初的火种。矿工们头顶矿灯,深入地层,用镐与钎从大地深处掘出“乌金”,为“襁褓”中的共和国输送着宝贵的能量。那一列列满载煤炭的火车,呼啸着驶向四面八方,恰如为肌体尚弱的祖国注入汩汩血液。那时的能源人,用肩膀扛起了建设的重任,他们把家国情怀凝结在每一块沉甸甸的煤块上,融铸在井下那一片昏黄却坚定的灯光里。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绿风”渐起,能源的底色也在悄然变化。我曾站在辽阔的西北地区戈壁,极目所见,是成千上万块光伏板整齐列阵,如同披覆在大地上的蓝色铠甲,安静地汲取着太阳的恩赐;是成排的白色风机巍然屹立,巨大的叶片悠悠旋转,将猎猎长风转化为清洁的电能。这不再是向地心的艰难索取,而是与天空、与阳光、与风的和鸣共舞。从“乌金滚滚”到“风光无限”,能源结构的转型,映射的正是发展理念的升华与前行道路的自信。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点亮”,更要“绿染”山河,为子孙后代守护这片蓝天净土。这份“绿风”所承载的,是能源人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这波澜壮阔的变迁,并非仅仅书写在宏大的项目报告里,更镌刻在每一个能源人平凡而温暖的日常中。我认识一位老工程师,他的职业生涯,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电力发展的微缩史。从最初守着轰鸣的燃煤机组,到如今管理着现代化的智慧风场,他书房里那张泛黄的中国地图上,标记着他参与过的每一个项目地点,从东北林海到南海之滨,星罗棋布。他常说:“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让灯亮着,而且越来越亮,越来越‘绿’。”他的自豪,朴素而深沉,那是将个人价值融入时代洪流的无上光荣。
还有那些年轻的同事们,他们或许不再需要像前辈那样“战天斗地”,但他们在大数据屏幕前凝神分析,在智能化设备前精细操作,用代码与算法优化着能源的调度与效率。他们用新的语言和方式,延续着能源人那份“为光明护航、为动力奠基”的初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那份“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的家国情怀,却如薪火,代代相传。
七十六载风雨兼程,山河为证。从地火奔腾到“风光”旖旎,能源的形态在变,发展的方式在变,但不变的是能源人血液里流淌的奉献精神,是融入骨髓的责任担当,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眷恋与最真挚的祝福。
愿我们继续乘着这股强劲的绿风,以实干为笔,以汗水为墨,在神州大地上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能源画卷,为祖国繁荣昌盛注入更加澎湃、更加清洁的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焦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