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通讯员 张丽苹 杨斌国
十月南疆,于田县阿热勒乡的田埂间,十一、中秋“双节”的热闹为秋收的喜悦又添新韵。
在新疆能源驻南疆村工作队驻点的夏玛勒巴格村,“风兮果园”合作社的院子里满是忙碌身影,一箱箱包装精致的干果正被搬上货车,奔赴全国各地。这场以“十一丰收季·干果礼献华诞”为主题的行动悄然开启,让金色秋景与飘香果干在乡村振兴的画卷里,绘就了最动人的篇章。
10月2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就装满了合作社精选的玫瑰花酱、薄皮核桃和肉苁蓉礼盒,驱车前往三十公里外的于田县龙湖景区。景区入口处,一顶印着“风兮果园”标识的白色帐篷格外醒目,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帐篷外人气火爆,直播间里更是热闹非凡。合作社简易的摄影棚内,社员艾比比班・买提肉孜正对着镜头,熟练地展示着葡萄干的晾晒工艺:“大家看,这些葡萄干都是在麦收后的暖风里自然晾晒的,每一颗都沾着麦田的香气呢!”镜头前,她拿起一颗饱满的大枣细细品尝,又掰开口感香脆的核桃,笑着向屏幕那头的“家人”们讲起家乡的故事。这片绿洲上的瓜果如何生长,合作社里的乡亲们如何忙碌,这场持续三小时的直播,一举创下合作社单日线上销量的新高。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在镜头前从容自信的姑娘,曾在夏玛勒巴格村的巴扎上帮着父亲叫卖核桃。2018年夏天,艾比比班考上新疆财经大学。正当她为学业费用犯愁时,新疆能源“金秋助学金”如同家乡的风,轻轻吹开她通往未来的路。大学期间,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资助她顺利完成学业。这份温暖帮扶,在她心里种下了回报家乡的种子。
随着国家能源集团产业帮扶项目“风兮果园”合作社的牌匾挂起,艾比比班与果园的故事悄然展开。大学毕业后,当合作社向她递来橄榄枝时,她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从曾经的巴扎叫卖者变成了合作社的会计和主播。
如今,走进风兮果园的标准化生产车间,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着核桃鲜果的脱皮、清洗、晾晒与分装,流水线般的作业背后,是合作社6年的成长蜕变。从2019年成立时的小作坊,到如今能加工30余种当地特色农副产品;从两次参加天津援疆项目签约暨“和田优品”展示推介活动,到亮相(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从拿下自治区“新疆礼物”、和田地区“和田优品”,到入围央视《国货档案》评选;从2023年入选天山网“南疆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到2025年被新华网报道为“新疆干果产业创新样本”,风兮果园的名字越来越响,还被于田县遴选为消费扶贫(帮扶)承办企业。
“能把风兮果园打造成区域性特色农业品牌,把村里的农副产品带出乡村、走向全国,这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李文富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与欣慰。
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从来不止于“卖货”。他们创新推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00多户村民种植肉苁蓉、玫瑰花等特色作物,原材料采收范围从于田县延伸到整个和田地区,渐渐织就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合作社销售额突破200万元;2025年,单靠后盾单位的消费帮扶订单,就完成330余万元的业绩,预计能为入股的三个村集体分红25万余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借着这条“致富链”,过上了甜滋滋的日子。
漫步于田县,万亩玫瑰田随风飘香,枝头的果实饱满诱人,红柳根下的肉苁蓉悄然生长,每一处风景里都藏着村民们的致富故事。当教育的光照进这片沙漠,当产业的风吹拂这片家园,像艾比比班这样的有志年轻人,便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为新的致富带头人。
六年来,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将特色产业与精准帮扶紧密结合,不仅激活乡村经济的一池春水,更用一条条产业“致富链”,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秋日的微风,吹拂着丰硕的果园,也温暖着乡亲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