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人书斋,文房四宝中,砚的审美价值和象征寓意最为人称道。作为磨墨的工具,砚的材质类型多样。其中,石质砚(也即石砚)较为常见,以广东端砚和安徽歙砚最出名。
我们常说“文房四宝”,“文房”的说法就可能始于李煜。需要说明的是,“砚山”并不是砚台,砚山又称“笔架”,刻石为山,中凿为砚,砚附于山,故名“砚山”,是一种可以注墨、架笔的山形石。
在古人看来,文人有砚,正如美人之有镜,“一生之中最相亲傍”,能“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苏易简《文房四谱》)。通常,“砚”被赋予“砚德”“砚品”,直接关联着主人的“人德”“人品”。人即砚,砚如人,所谓“厚重坚贞,行无瑕玷”等,皆同时指向人和砚的品格。基于此,出现了一种文人书写“砚铭”的风尚。苏东坡《端砚铭》曰:“匪以玩物,维以观德。”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十八说:“予尝评砚,端石如德人。”清人纪晓岚说“刚不露骨,柔足任磨,此为内介而外和”。
这种清雅之美,正如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序》中所描述的:“吾尝见诸老先生多畜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也。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阆苑瑶池未必是过。”
如今,虽说“书斋”多半已成为今人念及古人的“精神场域”。但从砚台等“文房长物”上面,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情感的温度、趣味的丰富。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