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铭洋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它以额尔古纳河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深刻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河流不仅是地理上的实体,更是生命哲学的隐喻,它承载着时间的流逝、文化的传承以及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小说开篇即以河流的意象引入。额尔古纳河不仅是地理上的一条河流,更是时间的象征。迟子建写道:“额尔古纳河的水,就像时间一样,不停地流淌。”这句话不仅描绘了河流的自然特性,也隐喻了生命的连续性和时间的无情。河流的流淌是自然界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象征着生命的诞生,通过生命循环和自然和谐的视角,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衰老和死亡,这些个体生命的起伏与河流的季节性变化相呼应,春天的冰雪融化、夏天的洪水泛滥、秋天的平静流淌和冬天的冰封千里,都隐喻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除了生命的循环,世代之间亦有更替。老一辈人的故事、传统和智慧通过口述历史和仪式传递给下一代,这种文化的传承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他们用歌声和舞蹈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小说中,迟子建细致地描绘了额尔古纳河畔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如捕鱼、狩猎和农耕等,展现了文化如何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得以保存和传递。
“山在呼唤,我必须前往。”与法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加缪不谋而合,迟子建笔下人物的生活和自然早已密不可分,不同的是,这里人们的个体生命的脆弱性和不可预测性。“他们的生活,就像这条河一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每个人物的命运都与河流紧密相连,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与河流的涨落、季节的更替相呼应,体现了个体与自然的深刻联系。
赫伯特·马尔库塞这样描述现代发展:“进步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一个社会过程,一个文化过程,一个永远也不会完成的过程。”迟子建笔下的部落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和文化中亦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鄂温克族人从传统的游猎生活向现代定居生活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居住方式的改变,更触及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方式的根本理解。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鄂温克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实践面临消失的风险。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反映了对这种文化消逝的深切忧虑。鄂温克族人深信万物有灵,尊重每一个生命,这种信仰与现代文明的理性和实用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个故事的发展不仅是对鄂温克族文化消逝的挽歌,更是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深刻反省。它提出了在生命与信仰之间、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我们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的问题。
在岁月的长河中,无数璀璨的文化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留下了独特的光芒与痕迹。书中的人物站在时间的十字路口,回望那些渐渐远去的传统,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与不舍。曾经的歌舞、古老的语言、手工艺的细腻,以及那些世代相传的智慧,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消逝。我们追忆的不仅是过去的文化形态,更是那些文化所承载的情感、记忆和身份认同。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需铭记,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这是一曲悲壮的歌,它提醒我们,时光不可逆转,但文化的精髓可以跨越时代,永远流传。(作者单位:海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