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话剧《甲申记》: 苏中解放区一堂深刻的思政课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报 2024年05月24日 版次:05

1945年5月至1946年1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在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的组织推动下,前线剧团排演的历史话剧《甲申记》在苏中解放区3次巡演约50场,送上文化盛宴的同时铺开了一堂以历史教训为主题的“思政课”,在苏中干部、部队官兵、知识青年和苏中公学学员中产生深刻影响,“决不能当刘宗敏”成为广泛流传的一句革命口号。

《甲申记》剧本由苏中公学的夏征农、吴天石、沈西蒙3位同志集体创作,主要是根据郭沫若所著史论《甲申三百年祭》改编。剧作者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突出历史教训警戒,把剧本题名为《甲申记》,意为记甲申年之事,记崇祯之祸国殃民,记李自成之骄傲致败,并在作《〈甲申记〉本事》时直接引用了中央文件关于李自成失败教训的原文表述。

对李自成失败的教训,作者集中通过其部下第一员骁将刘宗敏这个人物表现出来,以大白话式的台词震击观者内心。

1945年5至7月,《甲申记》第一次巡演在苏中公学广场举行多场,学校借机组织第三期学员观看了两遍,并分队组织学员讨论,开展反省批评,彻底改造骄傲思想和作风。经过热烈讨论,有很多学员认为,“看了《甲申记》比听十次政治报告更有意义”,“过去我老是看不起文化干部,认为他们是吃干饭的”……诸如此类的“刘宗敏思想”得到查摆纠正。《甲申记》的教育成效在学员抽调参加前线工作队时得到充分体现。参加解放如皋战斗前线工作队的学员,进城后分散住在群众家里,到离城没有发生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群众和他们依依惜别,称赞他们是世上少见的好军队。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为清除和防范骄傲情绪,时任校长的夏征农利用《甲申记》教育经验撰文《在胜利面前使我想起〈甲申记〉》刊登在10月的校刊《学习》上,从《甲申记》中深刻解读“刘宗敏思想”,结合当前形势列出同志们可加以对照反省的种种表现。

1945年的五四青年节,苏中区党委在苏中公学召开苏中青年代表座谈会,目的是提高青年代表的认识,团结苏中广大青年,坚定地走抗日救国的大道。为配合座谈会,5月4日晚前线剧团为青年代表作《甲申记》首场演出,当天的《苏中报》刊发夏征农的文章《我们是怎样编导〈甲申记〉的》。文章强调《甲申记》对于李自成等后来的“昏昏然”有着充分的暴露,同时又特别表现了几个清醒人物,如李岩、宋献策和真正的农民张正才,对青年代表观看演出并引发如何团结教育苏中广大青年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1945年12月,吴天石主编的《甲申记》演出特刊由苏中公学政治部出版发行,刊登剧作者、作曲家、导演和多位主要演员撰写的体会文章,一并刊登《〈甲申记〉本事》和6首插曲,实为很好的观剧导读教材。

演出特刊的发行,正值《甲申记》在解放不久的如皋县巡演,亦放大了思政教育效应,不仅使观者从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中受到教育,还增强了夺取革命最后胜利的信心。如皋县有很多看过《甲申记》的青年学生,参军投入了革命队伍。

(来源:《学习时报》)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