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云”逐“数” 智创未来

——国家能源集团成果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高频亮相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报 2024年05月27日 作者:马俊虎 版次:03

■ 本报记者 马俊虎

5月24日至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能源集团能源领域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建设成果和数据及智能化应用成效精彩亮相。本报特聚焦集团“数据要素驱动适应多式联运需求的运输装备协同制造”案例,新能源“一区域一集控”“祝融云”“能源信链”数字化成果,挖掘成果背后的创新历程及意义,以飨读者。

数据“联姻”让运输服务、装备制造“心有灵犀”

5月24日,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峰会上,国家能源集团“数据要素驱动适应多式联运需求的运输装备协同制造”示范项目成功入选首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为运输行业各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参考和借鉴。

曾经,横亘在运输装备制造业与运输服务业之间的数据壁垒,让这两个关联密切的行业一度面临“白天不懂夜的黑”的尴尬,制约了多式联运高效运作。如今,随着国家能源集团“数据要素驱动适应多式联运需求的运输装备协同制造”示范项目的实施和推广,运输装备制造业与运输服务业打破了数据共享壁垒,激活行业数据价值,实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驱动了运输服务和装备制造新业态。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多式联运作为一种高效、可持续的物流运输模式,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但随着运输方式的协调、转换和衔接需求不断加深,运输装备制造业与运输服务业供需信息联通不畅已经成为限制多式联运高效运作的重要因素。如装备设计需求无法精准满足多式联运新型业务场景需求;装备制造业无法获取装备应用过程中运维故障等业务数据,无法建立跨产业数据要素协同机制,提升装备设计、制造的精益化能力;在数据驱动型运输组织过程中运输装备制造、运输装备自身的数据流通机制和供应链数据需求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国家能源集团是全国第二大铁路运输企业,且具备公转铁、铁转航的丰富业务场景,一直致力于采用新技术、新理念探索在数据要素驱动下多式联运运输组织新模式,通过运输产业与装备制造业数据要素协同体系的建设,驱动运输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新业态,助力发展综合运输业务数据为牵引的新质生产力。

利用自身公路、物流站场、重载铁路、港口、航运完善的综合业务场景,国家能源集团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构建多式联运产业协同数智体,深入实施了“一体两翼”解决方案,即以多式联运产业协同数智体为核心(一体),以多式联运运输装备生产设计协同平台和多式联运运输装备数据流通平台为两翼,打破运输装备制造业与运输服务业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多式联运运输装备制造业下游数据应用需求与装备设计、生产环节的协同联动,解决了运输装备制造业精准设计、运输装备生产制造与数智化驱动运输体系建设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打造了目标导向、应用牵引按需设计、精益生产、数据流通、模型驱动的数智化运输装备制造产业新生态。

通过实施该项目,国家能源集团优化了运输组织模式,提高了运输效率。通过多式联运大模型,以人工智能平台为基础,智能识别运输服务需求,自动派生运输效能最高、成本最低的运输方案,向下分解多式联运各个节点的执行任务,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了无效运输和空驶,生产效能提升10%以上,库存降低20%—30%,能耗降低10%以上,运输周转时间下降5%以上,每年节约社会综合运输成本14.2亿元;运输能力提升6%以上,年创收能力提升约25亿元。

同时,该示范项目推动了装备制造业与运输业的深度融合,突破500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提升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能源集团已汇聚22类铁路运输装备、9类港口装备、6类船舶装备的运行、故障、维修等数据超30亿条,形成近600类装备设计和研发数据集。此外,国家能源集团搭建了数据资产交易平台,探索形成数据资产定价模型,目前已覆盖30类产品,吸引275个运输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数据资产交易,有效推进了近100家运输装备产品设计和功能优化。

“一区域一集控”让新能源管理“天涯若比邻”

5月24日,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峰会上,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一区域一集控”项目荣获“最佳成果十佳解决方案”。

“十四五”以来,国家能源集团坚持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科学化发展新能源,截至2023年底,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装机规模达9623万千瓦。随着规模的快速增长,遍布全国各地的新能源场站交通不便,点多线长,新能源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在新疆,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场站遍布天山南北,南北跨度1500公里,东西相距最远1200公里,曾经日常管理都成为难题。如今,运行人员坐在乌鲁木齐的集控室里就能控制全疆各地的场站,这就是“一区域一集控”带来的好处。

2022年,国家能源集团启动新能源“一区域一集控”项目,建成投运22个区域集控中心,建设“全容量、高可靠、可调节、多元化”的区域集中监视控制系统,区域集约化管控模式逐步在全国范围推广。截至目前,“一区域一集控”项目共纳管风电场370个,风机20907台;光伏电站103个,光伏发电设备42345台,构建“采得尽、看得见、管得住、用得好”的海量新能源实时数据体系,81万测点数据实时入湖。全集团可远控范围达93.3%,可调度权转移省区数量增加至18个,全集团可调度省区范围达60%,集控运行工作取得实效。

该项目发挥集团产业资源协同优势及加强一体化管控,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从“源随荷动”向多种能源解耦运行的方式转变,向风光火储一体转变;促进了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变革,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能。湖南区域发挥区域统一调度能力,统筹风光水火一体化生产运行情况,结合省内市场形势对省间电力现货交易进行分析判断,优化交易策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2023年共成交电量2800万千瓦时,较去年增长38.7%,市场占有率15.88%列全省第一。

区域集控中心聚集区域内运营主体,耦合火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营销等电力业务,贯通电力生产—运检—营销全链条业务流程,探寻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方式,促进电力产业业务协同创效。广东等省区率先实践整合存量资源,拓展增量效益,延展电力产品和综合性服务解决方案,成为区域能源统筹中心,推进电力产品的精细化开发利用,实现价值创造。

集团新能源集控产品实现了对外推广和落地,为晋能集团山西区域新能源集中监管、中信泰富内蒙古锡林浩特区域管控、中煤集团陕西榆林区域监管和中核集团贵州区域智能电站提供全生命周期系统建设。

数智能源为能源强国注入“云”动力

5月25日,在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能源集团发布“祝融云”和“能源信链”两大平台,进一步释放能源生产、输送、交易、消费一体化管控模式价值,着力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擎的国能特色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为能源强国注入“云”动力。

用途广——

“祝融云”让能源行业共享众家之长

“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象征着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国家能源集团以“祝融云”为品牌名称,彰显平台在“云服务+能源领域”的独特优势及创新实力,旨在通过提供智能化云服务,推动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集团科信部副主任王梅表示:“数字化时代充满了创新、变革和无限的可能性。国家能源集团在深入推进智能矿山、智能电力、智慧化工、智慧运输建设过程中,推动‘国能云’建设,推动企业应用有序上云,同时积极拓展行业云应用,激活数据要素,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筑基新质生产力。”

王梅介绍,云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集约化运行模式,有利于IT资源低成本、规模化地推广。但我国大部分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至今尚未全面、深度地拥抱云服务。当前,国内大多数公有云只提供基础计算资源,缺乏行业级SaaS服务,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企业仍需大量的IT成本投入。

为进一步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将自身业务成熟、标准化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推广至整个行业,国家能源集团基于长期积累的行业经验,以煤为基,打造首个煤炭行业全产业链国资智能云——“祝融云”,汇聚行业数百项专精特新产品和服务,为能源企业提供更贴合实际业务需求的高质量、低成本云应用服务,进一步促进企业间优秀产品的共享和复用。

“‘祝融云’基于国家能源集团在煤电化运全产业链数智化实践成果,提炼形成涵盖产、运、销、储、用全业务流程数百项SaaS应用服务。”国家能源集团数智科技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劲飚介绍说,“祝融云”在煤炭领域,提供云上岗位标准作业流程、云上融合通班组管理、煤炭数量质量管控、煤质检测实验室等应用;在电力领域,提供云上风电、云上光伏、云上储能、云上水电等应用;在化工领域,提供云上氢能、生产安全管控平台等应用;在运输领域,提供煤炭销售发运平台、铁路装备数据服务等应用。其中,云上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实现了流程建模工具国产化,助力煤矿有效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目前覆盖近8万矿友;云上融合通班组管理采用“三端联动”应用模式,提升一线组织协作效率,夯实现场作业安全“最后一关”,上线至今,已服务近3500个班组;煤炭销售智能发运服务打造了集“平台+数据+运营+生态”于一体的综合运输平台,信息全程可追溯,实现散货运输模式创新升级。

孙劲飚表示,祝融云的发布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祝融云”将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携手产业链各方生态伙伴、各大央企以及其他国资云,持续完善平台建设及业务应用的推广,逐步推出一系列行业特色产品、解决方案及场景化服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云,加速行业的创新和升级。

信得过——

能源信链为能源数据保驾护航

数据、应用纷纷上云,谁来保护云上数据安全?能源信链应运而生。

为保护云上数据安全、畅通多方高效协作,构建安全智慧云生态,国家能源集团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探索与集团业务的深度融合,成立专业的区块链技术研究应用团队,与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成立国家区块链技术(煤炭行业)创新中心,打造首个煤炭行业国家级区块链服务平台,自主研发了云上基础组件磐石服务器操作系统(CEOS)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性能、高安全的能源信链等,筑牢可信数字基础设施,为祝融云保驾护航。

孙劲飚介绍说:“作为首个煤炭行业国家级区块链服务平台产品,能源信链包含区块链核心框架、丰富的组件库和工具集,助力企业和开发人员轻松搭建、管理区块链应用。”该平台聚焦存证取证、穿透式监管、数据增信、跨主体数据共享四大领域,构建了“1+4+N”区块链应用体系,即基于能源信链,聚焦四大领域,推动N个区块链应用落地,进一步筑牢可信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区块链技术与煤电化运等产业创新发展,促进能源领域数据要素安全流通,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该平台已在煤炭销售智能发运服务平台等10余个场景落地应用。煤炭销售智能发运服务平台基于能源信链数据可溯源、不可篡改的特性,采用“电商+货仓+物流”的模式,打造“平台+数据+运营+生态”一体化的汽运网络货运平台,提高个体运煤司机的收入,让一线劳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利用能源信链和隐私计算在多方数据协作过程中可信不可见等优势,国家能源集团开展跨主体数据共享模型研究,构建水电站未来水位风险预警模型,模型精度提升5%,提前7天预报洪峰相对误差6.4%,最大削峰率达80%,为流域梯级水电联合防洪调度和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能源集团数据中心主任张延生表示,基于祝融行业云和国能信链底座,国家能源集团正持续强化数据治理和标准化建设,打造行业高质量数据集,促进数据流通,激活数据潜能,持续释放数据价值。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