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电电力舟山海上风电,一排排风机伴着海风悠悠转动,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构成一道美丽的蓝绿风景线——

深海逐绿 向海图强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报 2024年05月31日 通讯员:张旖晴 版次:03

■ 本报通讯员 张旖晴

在浙江省舟山市东南海域,远远望去,一排排风机伴着海风悠悠转动,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构成一道美丽的蓝绿风景线。从茫茫海域到160台风机高耸旋转;从零起步到实现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突破百万千瓦;从海上风电到光伏项目再向深远海进军,国电电力舟山海上风电一路远航,追“新”逐“绿”,奏响生态与经济共生、企业与区域共荣的和谐之音。截至5月22日,舟山海上风电累计发电57.68亿千瓦时,实现电力能源生产与促进生物多样性“1+1>2”的双赢效果。

人企并进

合力跑出发展加速度

2009年,一群怀揣创业梦想的人来到远离城区、靠坐船才能到达的海岛六横岛,先后参与建成3个海上风电项目。

2017年,第一个项目——装机容量25.2万千瓦普陀6号项目开工建设。历时25个月、760天大型海上作业“零事故”,2019年项目全容量投产,实现了浙江省海上风电“零”的突破,2020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也是国家能源集团首个获得此奖的新能源项目。

“海上施工受海况和天气影响极大,再加上海域厚淤泥、大涌浪、强台风、航线密、施工点分散、过往船只多等困难,我们一刻不敢松懈,不到9个月,首串风机就并网发电投入运行,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并网。”舟山海上风电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勇说,“当时,国内海上风电建设还处于零起步阶段,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普陀6号项目投产后,他们很快将精力投入到装机容量25.42万千瓦的象山1号一期项目,开辟第二战场。但是,一纸文件,让他们一时间乱了阵脚。“2018年底前已核准的、2021年底前未完成并网海上风电项目,国家将不再补贴。”这一政策的改变,掀起了海上风电“抢装潮”,这样一来,项目从开工到并网只有一年时间……

当“工期短”遇上“坚守者”,再难啃的“硬骨头”也要啃下来。海上作业窗口期短,该公司员工昼夜驻船紧抓窗口,倒班施工、吃速食裹睡袋,终于,象山1号一期项目在2021年底按期全容量投产。

2022年底,带着两个项目的建设经验,装机容量50.4万千瓦象山1号二期项目开工建设,从开工准备到安装调试再到2023年底全容量投产,历时12个月,实现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突破百万千瓦,跑出加速度,干出新成绩!

生态共护

用责任绘就最美风景

“对贵公司提供的《‘风车渔场’东海之上加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在能源革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衷心感谢。”来自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一纸感谢信,道出了舟山海上风电的责任与使命。

海面之上,海鸟展翅翱翔,坐落着一排排随风旋转的风机;海面之下,海洋生物自由穿梭,伴随着一阵阵潺潺的水声,多种多样的鱼苗顺着专用放流滑道接连流入蓝海,在水中划出一道道银色涟漪,这正是增殖放流现场。

想要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绝不是件易事。舟山海上风电始终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保并重,创新“绿色能源+蓝色牧场”新模式,促进海上风电建设与海洋生物生态保护和谐共生。

增殖放流是共护海洋生态的举措之一。“看,每台风机承台桩基的管桩附近都有鱼群聚集,达到‘人工鱼礁’的效果,成了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繁衍、生长、栖息的温床。”舟山海上风电安健环管理部负责人励挺介绍道,“这是因为我们有国内承台最高、试桩桩长最长的海上风机,采用高桩混凝土高承台基础结构,每个桩基有8根钢管桩,既保证结构稳定又能很好地集鱼。”

五年来,舟山海上风电累计投入资金近928万元,放流包括岱衢族大黄鱼、黑鲷、曼氏无针乌贼和三疣梭子蟹等适合大规模人工繁育的鱼苗18915万尾,产生近1516吨的捕捞产量,总产值达2023.7万元,不仅修复了渔业生态,也增加了当地渔民的收入。

每到夏秋交替时节,碧海蓝天间阵阵鸟浪变幻莫测,大量海鸟从海上风电场迁徙而过。为更好保护鸟类,避免撞击风机,该公司在风电场周边区域设立监测站,记录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内鸟类活动的数量。风机外部安装非红色光源灯,防止趋光性鸟类大量飞入风电场,减少鸟类与风机相撞的风险。

行业奋进

用创新领跑蓝绿新征程

舟山海上风电始终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念,针对海域深、厚淤泥情况,提出“高桩高承台改进基础”方案,将承台基础平面从10.5米抬高到12.5米,有效避免波浪浮托力对承台的影响,造就了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史上最高的承台,填补了国内深厚淤泥海域开发海上风电的空白,降低工程造价近两亿元。

“这是象山1号二期项目的海上升压站,国内首个500兆瓦级超轻型升压站,和传统相比,重量比250兆瓦级的要轻、面积小、建设周期短。”说起创新点,工程管理部负责人王羽自信满满地介绍道,“一台风机搭配一套蓄电池,是国内首创海上风电分布式‘一机一储’,满足一次调频,也解决了储能需求,还能充当抗击台风的后备电源,一举三得。”

为避免后期航道施工破坏海缆,该公司深埋海缆超过9米,打破世界6米深埋纪录。项目建设全过程实现数字化管理,构建基建项目“1个支撑+3大抓手+1项试点”的智慧化管理体系,架通海陆通信桥梁,实现工程进度、海上气象、人船安全等关键要素全程可视化、可跟踪。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