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我们党如何领导工业生产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报 2024年09月06日 版次:05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此后的13年时间里,党中央带领陕甘宁边区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边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陕甘宁边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水平落后,军民经常食不能果腹、衣不能御寒,加上国民党对边区实行断供、断邮的财政封锁政策,加上日军对边区屡屡发动进攻,边区的生存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党中央适时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积极领导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着力培育和发展近代工业。延安时期,尤其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导致边区工业品从武器弹药到衣帽被褥都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为此,我们党主张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以保障抗战的需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业,积极发展轻工业满足群众的日常需求。首先,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保障军需的同时满足一部分民用。1938年3月,边区成立军工局统一管理军事工业,将原有的红军兵工厂分拆整合,陆续组建了军工局一、二、三厂,这些兵工厂生产了大量武器弹药、药品和医疗器械,为八路军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支持。其次,充分利用边区优势资源发展工业,保障自给。陕甘宁边区有较为丰富的石油、盐、煤、铁、牲畜、皮毛、药材等资源,在边区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投资下,部分工业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1938年在边区政府万余元的投资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延长油厂复产,经过多年经营,不仅满足了边区燃料油的需求,副产品煤油、石蜡和石墨的供给也大大提升。

重视新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党和边区政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一,制定奖励办法,鼓励创新。在党和边区政府的鼓励下,边区的创新氛围浓厚,基于实际需求的新发明不断涌现。第二,开办展览会,宣传推广新技术。1938年1月,边区政府举行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展出了布匹、毛巾、鞋袜、纸版、铅板、汽油和各种副产品,以及手榴弹和修配的步枪、机关枪、迫击炮等军用品。第三,在报纸上开设专栏,普及知识。1938年10月《新中华报》开辟“经济建设”专栏,1941年5月《解放日报》创刊,于同年10月开设“科学园地”专栏。

千方百计培养使用科技人才。抗战初期边区的工业人才主要来源于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老军工和全面抗战爆发后到延安的工业界人士,到1939年全部工人也就700人左右。随着国民党政府对边区封锁的加剧,外部人才越来越难以进入。面对巨大人才缺口,党和边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从边区内部培养使用科技人才,激励群众发明创造新技术。一是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1939年边区党委发布《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指示》,为了落实指示精神,各地各部门纷纷制定具体措施优待有专门特长的人才。二是建立专门学校或开办培训班,培养人才。1937年9月,林伯渠、吴玉章等人发起成立陕北公学,1939年中央创办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改为延安自然科学院,成为我党历史上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此外,边区政府还先后成立了陕北通信学校、延安摩托学校、延安药科学校等中高等学府,这些学校数年间为边区培养了一大批各领域人才。(来源:学习时报)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