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肖 霞 冯子昂
今年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仅隔两个月,10月29日,《国家能源集团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印发。“三年行动方案”的出台既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事关工作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也是集团“十五五”发展的重中之重。日前,本报特别采访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助理、电力产业管理部主任张世山,作为电力行业跨越发展、转型升级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为我们解答了此次方案出台的背景,以及集团下一步举措。
《国家能源集团报》:张总,您好!您在电力行业工作了37年,经历了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期,也目睹今天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下,国家能源集团融入变革大潮的决心与担当。此次集团制定《行动方案》这一有力举措,又是基于怎样的背景与考量呢?
张世山:回答这个问题要追根溯源,要从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与建设进程中窥见一斑。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这一目标对于中国的能源结构转型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8%左右,而电力行业碳排放又占能源行业碳排放的42%左右。因此,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新型电力系统则是其中的关键载体。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电企业,国家能源集团有责任,也必须担当起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结构转型的重任。
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要求“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的实施路径。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二十字方针。至此,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时间表与路线图搭建完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途径是两端发力推进两个替代,即电力生产侧实施清洁替代、能源消费侧实施电能替代,实现源端减碳、终端脱碳。在电力生产侧,我国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耗的一半、约17亿吨标煤,产生二氧化碳排放45亿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加强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现代电网体系、智慧用能体系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创新。
从当前的源网荷储发展现状来看,截至9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6亿千瓦,其中,太阳能约7.7亿千瓦,风电约4.8亿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9.6%,较2023年底提升了3.6个百分点。新型储能装机首次超过50吉瓦,达到55.18吉瓦/125.18吉瓦时,功率规模同比增长119%,能量规模同比增长244%。
新型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发展活力已被激发出来,系统构建进入加速转型期。基于此,在这个阶段,我们更要通过《行动方案》的制定有效引导、筑牢基础,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能源集团报》:今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集团公司《行动方案》是如何紧扣国家“三年行动方案”要求的,核心重点是什么?
张世山:国家《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9项专项行动,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包括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等,为能源发电企业近三年的具体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为落实政策要求,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技术攻关,加快项目建设,集团电力部组织编制了《国家能源集团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
《行动方案》从近期看,明确了未来三年的工作方向、技术路径及示范项目,是作为能源央企对国家相关部署的积极行动和主动担当;从远期看,是以现实、现在为基点,主动谋划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传统能源清洁化发展的战略布局,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最坚实的保障与支撑。
具体说,现阶段的核心问题是“可再生电力可靠替代和传统火电支撑转型”,所有的战略部署、具体工作都围绕这个核心。我们电力产业发展新能源,关注的重点是可靠替代性,发展方向是高置信度的新能源及“新能源+”,煤电则是低碳的、灵活的、运行成本最优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作为传统以煤基产业链为基础的能源企业,我们既不会放弃固有的优势,更要创造更佳的“清洁抓手”,培育发展具有国能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未来,才可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国家能源集团报》:此次集团公司制定的《行动方案》有哪些具体要求及实施亮点?
张世山:《行动方案》聚焦未来三年,明确了7个方面25项具体任务,可以概括为“两个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提升四项关键能力建设、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典型示范区”三个大的方面,是“十五五”期间集团电力产业发展的方向性文件。
“两个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是指新能源及煤电的发展既要重规模、保安全、促转型,又要强质量、提效率、稳赢利,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质量发展,推动新一代煤电优化升级。“提升四项关键能力建设”,分别是提升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源网荷储调控协同能力、市场适应能力、政策参与能力。“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典型示范区”,即形成宁夏、南疆两个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宁夏腾格里基地作为首批首个“沙戈荒”基地,要代表行业验证“煤电+新能源”联合控制的可行性;南疆示范区要把握与国家电网的合作机会,打造大比例新能源送出的主动支撑型基地项目。
此次《行动方案》的制定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细化了攻坚方向。比如在新能源内部,强调的是风电的规模增速,风电将是更优质的新能源资产;煤电划分为基地调节型、负荷中心保供型、产业链清洁利用型。二是提出引导性的参考条件。比如“沙戈荒”基地要统筹考虑风资源、管廊通道资源、换流站位置和受端电网消纳能力;气电的发展要气源有保障、气价可承受、电价有机制、热力有市场等。三是首次明确了部分刚性要求。比如区域电、热负荷支撑机组,进行必要改造后,要确保运行寿命达到40年;新建煤电机组满足国家和地方超低排放标准。四是指明了未来战新发展方向。比如为提升新能源就近消纳率,提出应关注生态治理、绿色算力、风光同场、风机扩能等融合模式;为提高网源荷储协同能力,提出要积极发展虚拟电厂、低碳智慧园区、增量配电网等新型主体。五是全面量化目标、明确任务。《行动方案》25项重点工作全部制定了节点目标,设置15个专栏、明确典型项目,确保《行动方案》可操作、可落实。
《国家能源集团报》:未来,围绕“两端发力、一个重塑”,集团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还面临着哪些困难?《行动方案》又给出了怎样的指导意见?
张世山: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能源逐步演进为新型电力系统的装机、电量和责任主体;煤电逐步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新型储能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
但同时,各类主体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随着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定位逐步向基础性、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型,煤电业务发展环境发生重大转变。一方面,煤电利用小时呈现快速下降态势,叠加燃料成本不稳定性增加。另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煤电兼具灵活调节和清洁低碳能力,持续发挥“保供应、促消纳,稳系统、低排放”作用。从新能源发展来看,近年来,发展新能源业务已成为全球能源电力企业的普遍共识。未来一段时期内,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着用地用海空间不足、项目开发与消纳能力不匹配、非技术成本处于高位等挑战。
《行动方案》确立的三年目标应该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跳起来摘桃子”,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统一思想行动、凝心聚力落实,按照节点目标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实现。
未来,在《行动方案》的有力指导下,集团电力产业将不断完善战略性文件体系,包括新能源可靠发展指导意见、煤电机组供热拓展指导意见、新型主体相关制度体系,结合已经发布的综合能源三年规划、新型储能指导意见、煤电低碳发展指导意见等,逐步形成1+N战略性文件架构,有力指导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电力产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