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痨”老王的“安全经”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报 2024年12月04日 通讯员:王琪 版次:04

■ 本报通讯员 王 琪

“听我认真给你讲,一定要做好干活前的现场安全确认,验电、放电、装设接电线,稍有差池就可能危及生命……”在元露天矿284平盘变电站移设工作现场,老王不厌其烦地向工友叮嘱工作前的风险要点。

老王叫王海,是元露天矿供电部高压输电班班长,人送外号“话痨”。“话痨”并非爱聊天,而是经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友讲述多年工作经验总结的“安全经”。每次上工,大家都喜欢和他搭帮,因为和他一起工作心里最踏实、安全最有保障。

老王在电工这个岗位已经工作了几十年。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也沉淀下他对安全工作深刻的理解。每天上班前的例行早会,本是简短的工作安排与提醒,可到了老王这儿,就变成了他的“安全专场”。他站在人群前面,清一清嗓子,眼睛扫视着每一个人,开始念他的“安全经”:“大家听好了啊,今天入坑前,都好好检查下自己的防护装备。别以为昨天没问题今天就没事,安全这事儿,每天都是新的开始。就像走路,你今天走得稳,不代表明天不会摔跤。”新员工们往往在下面偷笑,觉得这个老头真啰嗦。可老王不管不顾,继续说道:“你们这些小年轻,可能觉得我烦,可等出了事,就知道我这话的分量了。”

有一次,一群工友在进行供电设备检修,老王在一旁进行指导。当看到一个年轻工人为了图方便,没有按照规定关闭电源就开始检查线路时,老王马上扯着嗓门喊道:“你这是不要命了吗?电这东西能开玩笑?你知道多少事故就是因为这一时的疏忽?”年轻工人被他吓了一跳,有些委屈地说:“王师傅,我就看一眼,马上就关。”老王却不依不饶:“看一眼也不行,规定就是规定,这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你要知道,安全事故往往就在这一念之间。”然后,老王就开始讲述曾经目睹的因为违规操作电气设备引发的严重事故,引导年轻工人规范操作。

还有一次,在变电站移设施工现场,大家正忙着赶进度。突然,老王发现一个工友在没有设置好防护栏的情况下就要进行高处作业。老王一个箭步冲过去,大声喊道:“你给我下来!你这是在玩命呢!”那工友顿时被吓了一跳,不耐烦地说:“王师傅,就这么一小会儿,不会有事的。”老王一听,脸涨得通红,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一小会儿?安全事故就是在这一小会儿发生的。你知道从这儿掉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吗?断胳膊断腿都是轻的,弄不好命就没了。你家里人还等着你回去呢,你要是出了事,他们怎么办?”老王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仿佛要把那些可怕后果都描绘出来。那工友被老王说得低下了头,乖乖地下来设置防护栏。

不仅是在日常工作里,在班组安全培训课上,老王也是主角。他不用那些干巴巴的安全条例念给大家听,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起他的“安全经”。讲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因为没有系好安全带差点从高处坠落的经历,老王说:“当时我就觉得系安全带麻烦,就想偷个懒。结果一脚踩空,我感觉自己的魂都飞了,幸好身边的同事眼疾手快拉住了我。从那以后我就知道,安全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松。”他的这些故事,让每一个听众都感同身受,比起那些生硬的规定,老王的故事就像一把把小锤子,将安全意识深深地敲进大家的心里。

老王的“安全经”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对安全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在工作的八小时之内。他常说:“你们别以为下了班就和安全没关系了,在路上骑车、开车,遵守交通规则也是安全;在家里用电、用火,小心谨慎也是安全。安全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态度。”在他的影响下,大家逐渐意识到安全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贯穿生活始终的理念。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