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侯田伟
“想得有多细,考虑得有多周全,生产工作就有多安全。”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一直支撑他从一线工人走上领导岗位的秘诀。他就是煤焦化公司巴彦淖尔焦化厂炼焦车间主任王克勤,同事们亲切地称他“老王”。
2012年,巴彦淖尔公司成立,需要大量人才投入生产。老王来到焦化厂负责备煤车间煤场管理工作后,把煤场当作了大干快上的主战场。由于和煤打交道,建厂初期煤场都露天堆放,尤其冬季刮风时煤粉渗透到内衣里,即使下班休息洗完澡也很难洗干净。人们看到老王的“妆容”就会打趣道:“老王是个讲究人,开始画眼影了。”老王笑着说:“这是因为我对煤负责、煤也离不开我的结果。”
由于煤场工作每天需要接触大量送煤车司机,老王需要现场指挥煤车,把各种不同类别的煤种分开堆放,根据生产需要,还要协调铲车调整堆垛的位置、坡度、高度,每日统计报表,每月进行盘库。在煤场一“逛”就是一天。就这样日复一日,老王一干就是5年。
老王不光搞管理有一套,在负责煤场管理工作期间,对设备改造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诸如煤场堆取料机自动取料装置、皮带溜槽改造、筒仓顶部自动布料小车改造数不胜数。
2017年,由于老王煤场管理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备煤车间主任,他本人也于202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老王的带领下,一条条皮带走廊干净整洁,煤场一排排整齐地堆垛,车辆有序、人员安全,彻底扭转了此前备煤车间脏乱差的局面。老王带出了一支在关键时刻拉得出来、困难时候顶得上去的队伍,备煤车间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成为全公司标兵车间。
2022年11月,老王被调至可以比作焦化厂“心脏”的炼焦车间。这里基础薄弱、责任更大,对于搞技术出身的老王可谓一种挑战。他迅速调整状态,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熟悉生产现场上,仅用两周时间就摸清了炼焦生产区域每处角落。
炼焦车间基础差、底子薄、人员数量多、劳务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老王深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拿出“闯”的干劲,保持“抢”的状态。
“必须按照时间节点,一定要赶在10月底让装煤地面除尘站风机转起来。”在车间例会上,老王对班组长说道。他积极协调职能部室和第三方施工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义务献工,指导施工现场问题隐患整改,督促落实安全整改措施20余项。
那段时间,他每天几乎走遍施工现场,对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和现场进行不间断巡检监督确认,一天下来,行走几万步是他的工作常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全体人员共同努力下,焦炉装煤地面除尘站比计划时间提前30天投入运行,极大保证了企业安全环保效益。
为提高职工安全技能,老王经常参加车间班前会,要求岗位人员熟记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以发生在职工身边的案例督促一线操作人员强化安全意识。今年,老王被集团公司评为“优秀车间主任”,他所在支部被内蒙古自治区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