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雷瑞春
“驻村工作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为老百姓办实事。作为驻村书记,我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拓宽消费帮扶渠道,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这是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哈尔盖镇切察村第一书记杨宏伟《驻村日志》里的一句话。
《驻村日志》始于2023年6月27日。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公司积极落实集团定点帮扶工作要求,选派杨宏伟到切察村担任第一书记。
切察村海拔高、条件艰苦。经过短暂几天适应,杨宏伟开始走村入户走访群众。每到一户,他尽可能详细了解村民家庭情况、经济收入、生产情况等,并记录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从此,他随身携带的包里,村里18户困难户基本情况表、《驻村日志》、切察村基本情况、刚察县畜牧业资料和一个水杯就成为标配。
切察村作为一个只有几百人的纯牧业村落,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养殖出售牛羊肉获得收益。摸清村里没有成立法人单位、市场销路不足等基本情况后,下一步如何发展就成为杨宏伟思考的问题。如何找准村集体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个问题在他脑海中反复出现。
围绕村集体养殖业的规模、投入、销售渠道等实际情况,杨宏伟就如何在市场上打造品牌、推动村集体经济朝着规范化发展有了具体思路和措施,那就是围绕“牛羊肉订单销售”,通过注册商标重点打造“美丽切察”的“一村一品”品牌,在西宁设立牛羊肉直销店等具体举措实现长远发展。
他马不停蹄地拓展牛羊肉销售市场,奔波在北京、西宁等地,联系国家能源集团所属单位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国能青海公司等单位订购切察村生产的牛羊肉,完成牛羊肉销售20余吨,2023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63.9万元,创历史新高,切察村首次实现全村分红全覆盖,分红金额19万元。
有了2023年工作的经验,2024年开年第一次村民大会,杨宏伟就向村民谋划了新的一年切察村发展方向和主要工作,那就是把村里的牛羊肉产业发展进行商标注册、在西宁设立牛羊肉直销店等。
2024年3月,村集体经济商标成功注册,为村集体经济市场化打通了阻碍。2024年8月,积极沟通对接国家能源集团内部三大消费平台(国能大集、国能e购、慧采商城),推动村集体经济农产品上线运营,实现由季节性消费帮扶向日常消费帮扶的转变,实现村内产业“输血”与“造血”双循环。2024年11月,切察村牛羊肉直销店在西宁正式营业,每天平均销售牛羊肉600斤,进一步拓宽了切察村牛羊肉销售渠道。切察村的集体经济走上了加速发展的道路,为村集体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杨宏伟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也是老百姓的知心人。“要对得起驻村这两年时间,多给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给自己留遗憾,不给群众留麻烦。”这是杨宏伟《驻村日志》里写下的话。
刚驻村时,杨宏伟对刚察县基层医保、社保、低保等政策不太了解,就用笔记本记下来,找村党支部书记和镇民政工作人员咨询,经过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帮扶政策和惠民政策,能够随时为牧民答疑解惑。
杨宏伟来到村民索南拉杰家时,了解到他家里唯一的孩子华登达瓦患有肢体功能障碍。第二天,杨宏伟就联系北京一家医院,将孩子转到北京去治疗,从根本上解决索南拉杰一家的问题。目前正处于治疗中,华登达瓦的状况有了很大好转。
人心换人心。慢慢地,村民开始认可了这个说着一口普通话的“外地书记”。杨宏伟在村里开展工作越来越容易了。
切察村共有党员33人,党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杨宏伟以县委实施“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为抓手,狠抓党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健全党组织生活,规范“三会一课”,落实“第一议题”制度。2023至2024年,该村发展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培养后备干部3名。通过走访在家老党员,向这些德高望重、群众基础好的前辈上门学习。在“七一”期间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一同为村集体发展建言献策。
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杨宏伟在日常走访中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养成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婚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同时,充分发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基层阵地作用,大力倡导文明风尚,充分发挥“一核五队”文化宣传工作队及志愿服务队有生力量,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强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提素质,助推文明新风吹遍切察村每个角落。
带头人有话说
500多天的驻村工作,让我深刻感受到牧区群众生活的不易,体会到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始终牢记: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派出单位、对得起村里的父老乡亲。我坚信,只要找对了发展路子,低头干活、抬头看路,刚察县哈尔盖镇切察村就一定能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文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