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宋思慧
2024年12月30日7时30分,晨曦初现,青海公司玛尔挡水电站过鱼设施的金属溜槽放置平台上,一个熟悉的身影——玛尔挡公司工程建设部专责马志强准时出现。通过图像声呐探测系统,他估算出集鱼斗中鱼儿的数量,又熟练地启动升鱼机,为鱼儿们开启了一场“电梯之旅”。
“这个升鱼机的选址特别合适。这里地势较高且有回湾,水流快,鱼儿洄游时喜欢水速快的地方,这里可以更好地吸引鱼儿。”看着鱼儿坐上“专属电梯”,马志强一边和同事们根据鱼儿种类进行分选,一边向笔者介绍升鱼机的功能和优势。随着他娓娓道来,笔者逐渐明白了这座“专属电梯”的奇妙之处。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解决水电站大坝建设阻挡鱼类洄游的问题,2024年3月,玛尔挡公司在大坝底端安装两套升鱼装置,将鱼儿集中到一起送到库尾的泽曲河段放流,继续它们的黄河洄游之旅。
马志强告诉笔者,这台特制的“电梯”每次可容纳约300尾鱼,2024年已成功助力2000余尾鱼完成洄游之旅,运行速度经过精细调校,确保鱼儿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顺利抵达暂养箱。作为升鱼装置负责人,马志强最近每天都雷打不动地来到现场,负责鱼儿到达暂养箱后的养护工作,呵护鱼儿健康安全地到达放流点。
早上8点半,暂养箱前,马志强有条不紊地开始了今天的计数、分拣、观察工作。经过一年多实践,仅凭鱼类形态特征,他就能准确分辨出黄河裸裂尻、厚唇裸重唇鱼等七种鱼类,并依据习性将它们分别安置于三个暂养箱内。暂养箱内的鱼儿养护工作同样是个“麻烦活儿”。马志强细心地使用游标卡尺、电子秤等工具,逐一记录鱼类的体长、全长、体重等数据,仔细观察鱼儿外观是否有异常现象。面对一尾感染水霉的小花鱼,他将药物溶解后,轻柔地将其浸泡其中,细致温柔的动作仿佛照顾自己的孩子。
随着暂养箱内的鱼儿越来越多,马志强手头的活计也愈发细致。暂养箱要随时通过底部补水管道补换新水,补水从天然水体中抽取,水温水质要保持与放流路段水体一致。在这个过程中,马志强要细心检查暂养箱内的水质监测设备和供氧系统有无故障,实时监测暂养箱中水温、溶氧、氨氮和亚盐等指标,确保水质和氧气含量符合鱼类生存要求。
上午9时40分,结束分拣观察工作后,马志强看着鱼类识别计数器传回来的数据说:“今天总数超过暂养上限啦,我们要装车将鱼儿送到放流点了。”将小鱼们通过专用管道转移到运鱼车内后,放流的旅程开始了。
虽然路上风景优美,马志强却无心观看,随时都要关注增氧机、水循环系统和水下监控系统的反馈数据。当水质监测系统显示水中溶氧量较低时,他立即启动增氧设备。穿梭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260公里漫长路途,往返8小时,无一不是对技术与耐心的考验。
下午2时,汽车终于抵达放流点,阳光洒在鱼箱上,鱼儿们顺着管道欢快地跃入水中,在黄河里自由自在地游弋。马志强看着它们游向远方,心中被欣慰与满足填满。他知道,这一趟趟往返,不仅是单纯的运输流程,更是对生命的守护,是玛尔挡公司对生态保护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