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更替,华章日新。2024年,重庆公司顺应能源变革趋势,通过创新加快形成比较优势,在能源领域持续领跑,以新姿态、新思维、新动能不断书写新故事。截至2024年12月31日,重庆公司年累计发电量突破208亿千瓦时。新时代下,如何守正创新,持续突破自我完成蝶变,促进业务迈入新阶段,重庆公司走出了一条“以传统为基、以创新为引”的独特发展路径。
突破新基准 做强火电优势产业
1954年4月20日,重庆发电厂第一台12兆瓦机组建成投产、并网发电。自此,西南地区有了第一座自动化火力发电厂。
彼时,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火电厂是冒着黑烟、代表落后产能的象征。然而,随着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众多传统火电厂已焕然一新,摇身变为“绿电厂”,成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典范。位于九龙坡黄桷坪的重庆发电厂老厂区,便在2014年至2015年间,积极响应环保号召,迁址至100公里外的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开启了其绿色转型的新篇章。新项目应用“超超临界发电技术”,采用“近零排放”烟气处理方案,提高煤炭燃烧效率,改善了环境状况。两台66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燃煤湿冷发电机组采用带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循环供水系统,大幅度减少新鲜水耗量,单位能耗、水耗大幅下降,极大提升机组运行经济性,按照设计年利用小时5500小时,每年节约原料费用近1亿元。
从“千克煤,一度电”到“千克煤,近4度电”,让“煤问题”变成“没问题”。末端治理创新方面,项目建设高效静电除尘、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和SCR脱硝环保装置。脱硫后产生的灰、渣、脱硫石膏可综合利用,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脱硫废水、含煤废水等依据清污分流、分类处理原则,进入废水处理系统实现循环利用,从源头上杜绝废水外排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作为国家能源集团在渝装机最大火电厂,重庆万州电厂积极探索“电汽冷热水”多联供模式,全力打造以电、热为中心、多能互补的“发电+”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在全厂的开拓创新下,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弃物从无用的负担变成了资源,化作建筑材料、肥料等新产品;除盐水、冷冻水等水资源得到利用,衍生制作成调味品、化妆品;绿氢、压缩空气等特色产品展现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金属加工、半导体加工、喷涂涂料、气力除灰等领域大放异彩……
“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模式,不仅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还有效改善了环境状况,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重庆万州电厂党委书记、董事长贺宇满是自信与欣慰。
发力新领域 做优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和深入实践,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在此大背景下,重庆新能源开发公司应运而生,标志着国能重庆“家族”正式踏上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一路走来,重庆公司秉持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的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如今,公司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达45.67万千瓦,“十四五”期间新能源累计可控开发容量达到140万千瓦,绿色低碳转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向“绿”而进,逐“光”而行。京东方项目开创区域大型工商业屋顶光伏发电先河;新能源“一区域一集控”项目建成投运;巫溪塘坊光伏项目实现并网发电;万州新田园区供汽项目一期顺利投运;新田光伏项目正式并网接入国家电网110千伏线路……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突破,是坚定推进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留下的坚实印记。
此外,国家能源集团在渝布局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重庆石柱的大堡梁风电项目,成为该公司绿色转型之路的重要“里程碑”。项目于2014年5月开工建设,2015年10月建成投产,在运装机10万千瓦。现已有4个风电场投入运营,共计在运装机29万千瓦。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推进石柱大堡梁、丰都回山坪、城口冯家梁三个风电场原址加密扩建,进一步提高对风资源的利用,目前共19.125万千瓦已获核准。
一座大风车、一块光伏板,可发电、可创收。截至目前,国能重庆公司建成涵盖风能、光能、储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体系,为重庆电力系统向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加速演进贡献力量。
进军新赛道 做大铁路运量
2023年4月,由重庆公司自建的关坝铁路专用线开通,自此,重庆公司打通从能源生产到运输的全产业链,实现自主协同效应最大化。专用线与川黔铁路赶水站接轨,线路全长13.375千米,设计时速80千米每小时,年运输能力1200万吨。
“这不仅是重庆电厂环保迁建项目的重要配套工程,更是电煤‘一站到达’的重要运输通道,还是服务相邻产业园区的重要基础设施。”重庆铁路运输公司总经理杨川介绍,专用线配备有正面吊、翻车机、输煤机、货物装卸台,可装卸集装箱转运至电厂堆煤场,也可翻卸敞车将煤炭直接传输至电厂煤仓,为重庆电厂192万千瓦火电机组提供电煤保障。
专用线辐射綦江区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和万盛平山园区煤化工组团等产业园区腹地,可为园区及周边在运工业企业长距离输送煤炭、石材等大宗货物提供通道和保障,实现产业和物流通道的无缝连接。
为进一步扩大铁路运输吞吐量,铁路公司对内积极深入产业园区,紧密对接周边发电企业及煤化工企业,动态掌握客户生产需求,实时更新“一企一策”接卸方案,确保电煤运输实现“迅速到达,快速卸载”的高效运转。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运输量完成362万吨。对外制定《对外运输定价管理办法》,规范定价管理,确保运输服务的公平性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