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银

风雪中,用镜头捕捉温暖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报 2025年01月10日 版次:08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而我,作为一名国能朔黄铁路通讯员,我的故事,是与风雪为伴,与铁路同行,用镜头捕捉温暖,以文字记录坚韧。

回望过去,与新闻相遇似乎是一场命中注定的邂逅。从小,我就对文字有着莫名的热爱。每当翻阅报纸,看到那些激昂温婉的文字,总能触发我内心深处的激情。大学时,我选择了法律英语专业,梦想有一天能用自己的笔讲述世界的故事。毕业后,我走进朔黄铁路的大门。这里不仅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更是我实现新闻梦想的摇篮。

记得那是2023年初冬,朔黄铁路迎来首场强降雪。银装素裹之下,铁路线显得格外庄严而神秘。那天,我接到任务前往肃宁北站场区进行“战风雪”主题素材收集。风雪交加,视线模糊,我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正是这样的环境,让我深刻体会到铁路人的不易与伟大。

就在我埋头苦干、试图捕捉每一个动人瞬间时,一个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我新闻宣传小队的同事秦素芳。她静静站在风雪之中,手中紧握相机,眼神专注而坚定。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另一种力量,一种超越寒冷、超越艰难的坚持与热爱。我迅速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将这一瞬间定格为永恒。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秦素芳对新闻工作的执着,更映射出所有铁路人在恶劣天气下默默坚守的身影。当我将这张照片展示给秦素芳看时,她的眼中闪烁着惊喜与感动。她深感荣幸,自己的坚持与热爱能被这样定格下来,成为永恒的记忆。这份认可,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温暖了她的心房,也更加坚定了她继续前行、用镜头讲述铁路故事的决心。

每一次深入一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见证过朔黄员工在零下十几摄氏度严寒中抢修线路的行动,记录过节日期间为保障运输畅通而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朔黄员工的故事。这些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新闻不仅是事实的陈述,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与传递,是精神的弘扬。我用镜头捕捉细节,用笔触描绘情感,力求在每一篇报道中都能让读者感受到铁路人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传递出那份温暖人心的力量。

在新闻这条路上,我收获了太多。从最初的青涩到如今的成熟,每一次采访、每一篇稿件都是我成长的见证。我学会了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反应,如何在复杂信息中提炼真相,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倾听——倾听每一个平凡铁路人背后的不平凡故事。

新闻宣传小队给了我极大支持。记得有一次,为完成非遗文化展示体验活动报道任务,我们整个小队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连续数日加班加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从最初的策划阶段开始,我们围绕如何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朔黄地域特色巧妙融合展开激烈讨论。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做到既尊重传统又富有新意。接着是采访环节。我们深入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坊,近距离感受他们对手艺的热爱与坚守,用镜头和笔触记录那些技艺背后的故事。撰稿时,我们字斟句酌,力求准确表达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承人的真挚情感。编写过程中,更是对每一个画面、每一段文字进行精心雕琢,确保最终的作品能够完美呈现“非遗走进朔黄”全貌。当作品获得广泛好评时,那份成就感和喜悦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的。正是这次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新闻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体会到更珍贵的是共同奋斗、相互支持的情谊。在追求新闻理想的道路上,能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是我最大的幸运和财富。

转眼间,我在新闻这条道路上已行 走了数载春秋。回望来时路,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收获。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怀揣对新闻的热爱,带着镜头和笔,走进更多不为人知的角落,讲述更多触动人心的故事。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无论风雪多大,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行的脚步。

在此,我想以那张风雪中的照片作为我新闻生涯的一个注脚。它不仅代表我对新闻事业的坚守与热爱,更是对所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铁路人的致敬。让我们一起以镜头为洞察之眼,以笔为锐利之锋,传播朔黄声音,讲好朔黄故事,为“我是朔黄人、我要朔黄红”代言,让每一份平凡都绽放光芒。

(作者单位:朔黄铁路肃宁公司)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