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斯然
春节,本是阖家团圆、喜庆欢乐的时刻,可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坚守在岗位上,为千家万户的温暖而付出。今年新春,我踏上了宁夏银川的土地,走进了鲜为人知的穿黄隧道,探寻能源保供背后的故事。
落地银川后,我们立刻驱车前往穿黄隧道,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宁夏电力供热公司技术主管李晨晓。他向我们介绍,这个是盾构机从河西到河东的始发井,如今还承担着检修和物资运输的重要任务。这条全长1838米的隧道,是全国唯一一条穿越黄河的供热专用隧道,覆盖了银川供热面积的三分之二,意义非凡。
随着隧道的建成,46公里外的灵武电厂与银川市主城区在黄河底下实现了“握手”,让它们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这一重大工程彻底改变了银川市以往“区域分散、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供热方式。据李晨晓主管介绍,灵武电厂机组热效率因此得到明显提升,其最大安全供热能力可达8400万平方米。这一成果相当于替代城区小锅炉155台套,每年可减少城区燃煤量130万吨、烟尘排放3.5万吨,有力地推进了“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城市建设。
为了做好能源保供,在极端天气下,对供热设备的例行巡检就成了检修人员的常规工作。我们穿戴好安全帽,进入河西井入口。井内楼梯一共有8层,楼道里挂上了很多建设时期的历史照片,下楼时李晨晓给我们讲述了隧道建设时的故事,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建设时期,共同见证了这条隧道的诞生。5分钟后,我们来到地下24米的井底,瞬间感受到了隧道内的高温。
我们坐着轨道车前行,李晨晓告诉我们,这是检修和巡检用车,而无人巡检靠的是移动5G系统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大大提高了巡检效率。当有问题被机器人发现时,工作人员就会乘坐轨道车前往检修。从雪地上到隧道里,有着四十几摄氏度的温差,在没有无人巡检技术时,全部要靠工作人员例行检查。正是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多人从艰苦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当到达隧道最低点时,我们已身处地下约48米。继续前行,便来到了河东井,这里是供热穿黄隧道的起点。与河西井内的高温不同,这里明显冷了下来。不巧的是,河东井的电梯正在检修,我们只能爬楼梯,总高42米,大约相当于13层楼,爬得我们气喘吁吁。用脚步一级一级丈量黄河下的世界,我感受到检修人员工作的不易。正是他们在高温环境下的坚守,保障着城市供暖管道的顺利运转,让我们在大雪纷飞气温骤降时,仍能在室内感受温暖。
离开穿黄隧道时,夜色已深,我的内心却满是感动。隧道通过集中供热,不仅大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还显著减少了环境污染,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这种以科技为驱动、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不仅为银川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在这个新春佳节,当我们在温暖的家中享受团聚的欢乐时,有这样一群能源保供人,在黄河底下默默坚守,用他们的辛勤付出,守护着城市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