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国能精神

汉电运行人 和企业一起追梦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报 2025年03月28日 作者:刘燕 版次:04

之光

1989年9月28日,在新中国即将迎来40周年华诞之际,一颗璀璨的能源明珠在汉川这片土地上展露光芒。作为湖北汉川公司第一批运行员工,一群小伙子从这时起就开始了不间断的培训学习,他们在运行岗位上陪伴汉川公司一起成长,见证了公司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将汉电运行人“实干、奉献、创新、争先”的企业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深耕责任田

实干如犁

1990年7月,19岁的李铭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热动专业毕业,家在武汉的他没有留恋大城市的繁华,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四周都是农田的汉川公司,选择了加入那支年轻的队伍中,至此,他们有了独属的名字——“汉电运行人”。那时1号机组刚投产,2号机组正在安装调试,他们和汉电一样年轻并充满希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李铭一直坚持的工作准则,也是汉电运行人对实干精神最好的诠释。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运行一值、二值查系统图的脚步走遍汽机房的每个角落,在监盘中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勤思多问勇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坚定有声。

“以前的我们,每次遇到现场异常、事故处理、措施制定,只能靠自己独立思考拿主意定方案。”那段时间,运行人员不是一顶安全帽、一只手电、一个笔记本“游弋”在现场,就是端坐在电脑前编制各种技术分析和安全措施,或者埋首不同的专业书籍。

2010年,随着公司三期2台1000兆瓦机组建设工程相继获批,汉电迎来了新的使命与挑战。当时多数已步入管理岗位的汉电运行人主动回归生产,加入三期生产准备部,义不容辞肩负起从头摸索新技术的重担。

从300兆瓦机组直接跨越到1000兆瓦机组,不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理论知识储备,以及生产资料都是一片空白。新老运行人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再次踏上漫漫“求学”路,先后赴北仑电厂、谏壁电厂调研学习。遗憾的是,由于学习时间短、技术保密等因素,仅收获了两本书和几张打印资料。

为取得“真经”,集控和辅控专业人员将公司基建现场作为学习的课堂。了解到北仑、谏壁电厂有重大检修工作或者即将进入调试重要节点,他们便不远千里赶赴现场观摩学习。甚至有一次得知谏壁电厂百万千瓦机组要在春节前完成锅炉吹管,他们主动放弃假期,在春运抢票大潮中费尽周折买到了绿皮车的站票,在连厕所都挤满了人的车厢里站了8个小时到达谏壁电厂。他们结合各自领域分工,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五次到谏壁电厂进行跟班学习,和运行的值班员一起倒班,陪师傅们巡视设备,学习规程系统图,了解生产现场的具体情况。跟师傅们渐渐熟了,他们的问题也更加深入具体。师傅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多年累积的调试和投产中总结的经验一一传授。后来,他们趁该厂13号机进入整组启动和“168”试运行的大好机遇,深入学习主、辅机启停操作以及设备性能、机组启动各个节点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试验,汲取大量宝贵经验,为5号机组一次性通过168小时试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锁发展题

创新似钥

“一滴水融入大海,一颗心传道授业,一生志写满家国。”2013年,随着汉川电厂5号机组顺利投产,6号机组开始建设,运行和基建的任务同时压在了他们的身上,运行人的队伍也由几十人壮大到了上百人。正是这一年,李铭收下了第一名徒弟王峰。李铭仿佛在王峰身上看到了当初的自己,便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送给了他,手把手将一身技艺倾囊相授。那时的生产现场到处是李铭、王峰这样的师徒,他们白天跑现场,熟悉设备,查对系统,晚上画图,整理资料,编写规程和操作票,直至2016年6号机顺利投产后,光是运行部整理出来的上汽厂汽机本体的资料就有4大箱。

2018年,“李铭工作室”成立并被公司命名为“劳模专家工作室”,并在2019年被湖北公司授牌命名为“李铭创新工作室”。随着时间推移,老一辈运行人不仅将一生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青年,也将汉电的发展与希望交到了新一代运行青年手中。经过几年的沉淀,从运行出来的技术骨干成立了不同专业的创新工作室,吸纳了运行青年纷纷加入。在新的科技创新战场上,他们立足“现场、现实、现在”,紧密结合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重点解决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在破解生产难题的同时,他们时刻不忘将总结的经验与做法转化,形成具体的成果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截至目前,他们已累计完成创新项目13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30余项。其中,“智慧操作票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科技成果、“融合5G及工业互联技术的燃煤电厂智慧管理平台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项目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评为国际领先水平;3个创新项目分别获得第二届、第三届电力企业“班组岗位创新创效·工人先锋号在行动”一级奖、二级奖;梅海龙创新工作室先后被命名为“首届全国班组创新工作室”“湖北省职工(劳模、工匠)示范创新工作室”,作为运行老师傅的梅海龙本人入选202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名单;公司连续三年获得湖北公司创新成果发布大赛一等奖。

奋楫创一流

争先为帆

“青年强则国强”是运行人传承发展的根本,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老运行人从技术岗位逐步走向了各个部门管理岗位,每个人签下的徒弟也由一两个新员工变成了整个班组的年轻员工。在每一个徒弟的第一课上,老运行人都会将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送给新徒弟,鼓励他们在争先的路上脚踏实地,永创一流。

短短几年,借助集团公司挂牌命名“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湖北公司技能鉴定站的优势,他们积极参加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技能竞赛。2024年,1人在国家能源杯智能建设技能大赛——火电机组集控值班员技能竞赛中荣获个人三等奖;1人在全国能源行业火力发电集控竞赛中荣获个人三等奖。近年来先后1人被授予全国“中央企业劳动模范”,1人荣获中国能源化学地质篇“大国工匠”称号,6人被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2人荣获“荆楚工匠”称号,14人次在省总工会举办的职工技能大赛中获奖,30余人次在集团公司、湖北公司技能竞赛获奖。

“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到极致”是全体汉电人争创一流的精神,也是无数汉电运行人前赴后继、用实际行动所践行的工作标准。运行部那面荣誉墙上的一块块奖牌,展示柜上的一本本奖状,都是他们奋斗的证明,也是全体运行人坚守的荣耀。

“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公司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梦想,我很荣幸能和公司一起追梦。”这是2024年李铭在三十五周年厂庆时的感想。

如今,当初的那群运行人青丝变白发,大多数已经退休,剩下的几位已成了大家口中亲切的“老师傅”。多年来,他们与汉电一起砥砺奋进、创新求变,共同度过改革发展、破茧成蝶之路。他们是国能精神的缔造者,更是国能精神的传播者。他们以实践书写“实干、奉献、创新、争先”的篇章,扛起精神传承铸魂育人的担当,言传身教,手把手教学,把本领教给年轻人。他们深知,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坚守,而“实干、奉献、创新、争先”是汉电人在企业发展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淘尽浪沙后最质朴的存在。

三十六年,是一代人的记忆,留下了李铭当初那群年轻人的青春;下一个三十六年,将是王峰现在这群年轻人的舞台。在汉电的发展长河中,镌刻了许多年轻人奋斗的故事。那些充满朝气的面孔,无论岁月更迭,永远都是年轻的模样。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