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
工作要点主要目标是,围绕健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制定行业标准1800项以上,组建5个以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围绕筑牢产业发展安全底线,编制工业和信息化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组织编制强制性国家标准100项以上。围绕推动产业全球化发展,支持100项以上由我国企事业单位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全行业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8%。提升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坚强保障。
工作要点提出,协同推进标准与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实施,加强标准与产业发展战略协同。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等战略实施,聚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等中心工作,开展标准需求分析和研究,强化标准对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技术支撑。加强标准对行业的服务。强化重点领域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智慧家庭、全固态电池、汽车碳足迹等标准体系,以高水平标准建设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标准对企业的服务。探索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化”,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标准化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标准预研、编制、宣贯和实施推广等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提高标准制定效率,推动标准落地实施。加强传统产业标准建设。加快重点行业关键环节先进工艺、可靠性、质量一致性等标准研制。加强关键工艺环节先进适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标准建设。加强优势产业标准建设。落实光伏、锂电池等产业标准体系,加快先进光伏、新型储能、高性能锂电池等重点产品分级分类标准制修订,加强智能光伏、锂电池回收利用、显示模块环境适应性等关键技术标准攻关,以高标准带动关键材料、技术、产品研发。开展风电装备产业标准体系研究。加强新兴产业标准建设。开展先进金属、先进非金属、先进高分子等新材料,关键零部件、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能源汽车,特殊行业应用等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高端装备,绿色智能船舶、深海极地装备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低空产业、大飞机等民用航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未来产业标准建设。开展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先进计算、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标准研究。研制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规范。制定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等标准。加强绿色制造标准建设。制修订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评价通则以及绿色设计技术规范等标准,分行业修订绿色工厂评价标准。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标准建设。加快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防治等领域标准制定,推动重点用水行业用水定额、节水型企业(园区)等标准制修订,开展节水工艺、技术及装备标准研制,加快环保装备、重点产品有害物质管控等标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