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化工:烧杯里的担当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报 2025年07月21日 通讯员:刘莉莉 王瑞 版次:03

■ 本报通讯员 刘莉莉 王 瑞

秃尾河畔的晨光里,榆林化工的银色管道泛着冷光,泵机的嗡鸣与河水的流淌交织,奏响一曲永不停歇的生产交响乐。环储厂环保装置现场,一个个身着蓝色工装、头戴安全帽的身影踩着露水走来,他们用扳手拧紧责任、用烧杯量取担当,在废水“零”排放的实践中,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写下生动注脚。这支团队,在废水处理的征途上披荆斩棘,用汗水和智慧绘就绿色发展的精彩画卷。

水脉里的传承 从纸页到掌心

“水是活的,治水解困的法子,也得跟着活起来!”安全工程师段金凤常这样说。2015年她接手班组建设时,装置刚投用不久,现场问题接踵而来。在公司的支持下,她带头创新推出了“2015”八步法交接班、“226”巡检法,一步步打磨出契合装置实际的“水”文化——温润、谦虚、诚信、团结、包容、创新、奉献、勇敢。

环保装置更名前,叫“水处理装置”,2022年9月,获评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如今,环保装置的绿色环保文化长廊,再度成为榆林化工文化建设的亮点、示范点。资料室的铁柜里,《水滴小报》整齐码放:最早一期上,老班长坚小刚红笔写下的“今天少排一滴污,明天多留一片绿”已泛黄;最新一期首页则写着:“水会蒸发,但奋斗的痕迹,永存。”文化的浸润悄然结果。在“水”文化的滋养下,装置员工思想与行动愈发统一,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翠花,全国技术能手、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卢超超,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能手李彩霞、赵志德、柳行……他们如涓滴汇聚,成为装置稳定运行的中流砥柱。

“以赛促学”蔚然成风,技能竞赛的奖杯并非终点,而是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正如张翠花所言:“能手不是比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攻坚者的战场 与盐的“较量”

2019年初,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一阶段工程)分盐结晶单元配套建设工程启动,时任新建项目技术负责人的焦成华带队调研大半个中国,最终选定低温临界冷冻加真空热法分盐技术。作为国内首套应用于煤化工废水处理的工艺技术,流化床、制冷机组等核心设备,没有成熟运行经验可以借鉴,技术难题横亘眼前。

2020年系统投用初,考验接踵而至:氯化钠纯度不达标、冷却器频繁冻堵……焦成华日日蹲守现场,鬓角白发骤增。一次凌晨2点的抢修中,他带着岗位人员用蒸汽化冻,双手熏得通红仍念叨:“温度再降0.5摄氏度试试。”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团队在无数次失败中摸索,终于总结出一套精准的运行操法,通过调整系统盐硝比,实现更高效的分离;提高蒸发器TDS浓度;优化工艺,将冷冻结晶器运行温度降低至零下5.5摄氏度;控制氯化钠系统进料硫酸根离子含量降低至每升10000毫克以下,优化浓缩倍数和盐腿淘洗量……

2022年4月,分盐结晶单元氯化钠系统实现连续稳定运行,产出符合工业一级品标准的氯化钠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欢呼。杂盐资源化利用目标达成!这群攻坚者用实干兑现誓言:“我们不仅能做到,还能做得更好!”

智破“硅障” 以创新护航稳定运行

技术的突破永无止境。2022年深秋的检修现场,时任工艺工程师的高凤成面对蒸发器内壁叹息:“这硅酸盐结垢硬如顽石,结垢快,负荷降,太熬人。”高盐废水中的硅元素,成了分盐结晶项目的“拦路虎”,含量超标会导致设备结垢、产品变质,直接威胁装置稳定运行。

时任装置经理的刘飞带着攻关小组扎进实验室,原设计中氧化镁除硅效果不佳,选择改用偏铝酸钠后硅去除率显著提升,却又引发超滤膜频繁污堵。实验室的灯常亮到天明,他们如侦探般追踪每一组数据,凌晨3点还在混凝沉降池边观察絮体变化。“飞哥的眼镜片,比结晶盐还亮!”小伙子的玩笑里满是心疼。第53次实验时,误加的半毫升聚合氯化铝(PAC)带来转机——硅去除率稳定在75%以上,膜污堵周期大幅延长。

夕阳西下时,环保装置厂房的灯光渐次亮起,管道里的水流平稳,结晶器里的盐粒生长不息。这群奋斗者把“干”字铭刻在岗位上,让每滴水都闪耀着实干的光芒……

当前电子报需要订阅才能阅读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